2025年8月23日13:30-17:30,由上海市未來研究會未來教育專委會主辦的“數智時代的大學未來教育:轉型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在上海教育會堂(岳陽路1號)306圓桌會議室順利召開。本次會議聚焦數智技術浪潮下大學教育的轉型、創新與發展,由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上海市未來研究會副秘書長楊君主持。
圖1:2025年8月23日圓桌論壇會場
本次研討會匯聚教育界、科研界眾多專家學者。其中,上海交通大學榮休教授陳先元,華東政法大學研究員朱尚明,上海戲劇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書記黃暾煒,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杜仕菊,臨港實驗室高級工程師米麗娟,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可,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教授陳雅賽等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圍繞主題深入研討,共探數智時代大學教育轉型路徑與創新實踐。此外,華東理工大學原副校長、上海市未來研究會原理事長楊存忠,上海市未來研究會秘書長王海明,上海電機學院副教授仝光,上海市未來研究會未來教育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江鴻濤,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教授羅峰,上海市未來研究會未來教育專委會理事王凱等也受邀參會,共同為議題交流獻策。
會議伊始,主持人楊君副教授向全體與會嘉賓表示熱烈歡迎,簡要介紹了本次研討會的召開背景與核心議題。他指出,當前數智技術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態,大學教育面臨從理念到實踐的全面變革,希望通過本次跨學科、多行業、多維度的交流,為未來教育發展凝聚共識、貢獻智慧。
圖2:副秘書長楊君主持會議
隨后進入主題發言環節,七位嘉賓依次發言,從AI技術應用、職業教育融合、批判性思維培養、藝術教育重構、人才培養模式升級等維度,分享前沿觀點與實踐案例。
朱尚明:AI在高校教育教學領域應用場景建設探討
華東政法大學研究員朱尚明梳理AI發展歷程,提及1997年深藍、2016年阿爾法圍棋等標志性事件,重點指出2025年年中BCC模型憑低門檻、低投入、免費使用特點,打破技術封鎖,推動AI進入實用階段,推理與數字思維表現突出。他對比漢英在AI應用的效率,強調漢語編碼后操作少、內存與流量占用低,適合大規模語言模型訓練。教育場景中,AI可建本地知識庫解數據滯后、輔助教學、支持科研,且提出 “AI是幫助而非替代”,指出AI素養將成必備能力,教育需培養學生專業與AI結合能力。
圖3:華東政法大學研究員朱尚明作題為“Al在高校教育教學領域應用場景建設探討”的演講
米麗娟:科教融合的職業教育對大學未來教育的啟發
臨港實驗室高級工程師米麗娟以AI在科研領域的應用為切入點,舉例說明AI解析蛋白晶體結構、虛擬疾病生物學家模型助力藥物研發的實踐,展現AI對科研效率的提升作用。她分享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與職業院校合作培養能源堆技術人才的案例,學生可承接熔巖制備、檢測分析等工作,但也指出職業教育存在學生學習能力差異大、“想學卻學不懂”的問題,且與工程碩士、博士培養體系存在“銜接缺口”——兩者均未充分對接產業應用端。她強調,在AI for science趨勢下,教育體系需提升承接能力,同時關注AI發展的能源約束,平衡技術使用與人類自身優勢。
圖4:臨港實驗室高級工程師米麗娟作題為“科教融合的職業教育對大學未來教育的啟發”的演講
陳先元:數智時代的教育需要批判性思維
上海交通大學榮休教授陳先元聚焦思維能力的重要性,認為分析、綜合、邏輯等思維能力是文理科學習的關鍵,AI雖能輔助,但無法完全替代人類思維,需警惕過度依賴導致思維能力退化。他指出當前大數據模型存在數據不準確、算法缺乏批判精神的局限,科學技術發展需以質疑為核心。他呼吁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與批判性思維,教師也需提升自身素養,避免空談,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探索適配數智時代的教育模式。
圖5:上海交通大學榮休教授陳先元作題為“數智時代的教育需要批判性思維”的演講
黃暾煒:數智時代的藝術創新與教育重構
上海戲劇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書記黃暾煒介紹藝術與AI融合的創新實踐,提及上海戲劇學院建立未來戲劇學科方向、招聘未來戲劇博士,甚至錄用人工智能機器人作為博士,指出AI藝術已實現海量生產,某機器人藝術家作品拍賣價達300萬人民幣。他分析AI藝術的不可控性、黑箱特性等獨特價值,以及與人類藝術的情感差異,提出藝術從業者需轉變觀念應對挑戰。在教育重構上,他提出“原能力”培養——以創意能力避免淪為“算法奴隸”,以優質消費能力推動發展;強調教師需從知識傳授者轉向引導者,學生從“記憶學徒”轉向“協同開發者”,并分享虛擬表演訓練模型案例,說明AI技術如何解決傳統表演教學反饋模糊、個性化不足的問題。
圖6:上海戲劇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書記黃暾煒作題為“數智時代的藝術創新與教育重構”的演講
杜仕菊:數智時代的高校人才培養:“標準化培養”轉向“個性化成長”
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杜仕菊對比傳統標準化培養與個性化成長的差異:前者強調統一大綱、固定課程與單一評價,效率優先但忽視個體差異;后者以學生為中心,關注興趣、能力與職業規劃,目標是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她分析轉向動因,包括技術賦能實現精準畫像與多元評價、社會需求推動跨界人才培養、教育理念升級關注全面發展。在實踐路徑上,她提出構建“核心基礎+專業核心+跨學科選修”模塊化課程、配備多維度導師、改革評價體系、打造制度教育生態,并指出需應對理念轉變難、技術壁壘、數據隱私、教育公平等挑戰。
圖7: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杜仕菊作題為“數智時代的高校人才培養:從標準化培養轉向個性化成長”的演講
馬可:數智時代的教育理念重塑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可從哲學視角探討時代特征,提出“數字時代”是長期趨勢,核心要素是數據,推動新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帶來隱私、技術壁壘等挑戰。他強調教育需堅守“底線”與“賦能”:“底線”是培養涵蓋知識、情感、意志的“完整的人”,引用中西方哲學觀點與總書記對教師的“六要”要求,指出“成人優先于成才”;“賦能”是借助數字技術推動心智教育,包括人機共創知識、精準教學、個性學習、家校社協同管理與多元評價,實現大規模教育與個性化學習的平衡。
圖8: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可作題為“數智時代的教育理念重塑”的演講
陳雅賽:高校出版教育的AIGC技術融合應用與人才培養
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教授陳雅賽分析AIGC對出版產業的影響,指出國際出版機構AI寫作效率達70%、智能校對減少30%人力,內容生產轉向人機協同,傳播依賴算法提升用戶粘性,但也存在倫理困境與技術依賴問題。她提出出版人才需在傳統編校、版權能力基礎上,新增AI工具操作、版權合規、虛假信息識別等能力,需跨學科素養。她介紹九成高校已調整培養方案,增設AI相關課程或微專業,如安徽大學沉浸式編輯鏈、上海理工大學企業直投例題教學,并分享上海師范大學的實踐——人才引進聚焦智能傳播、開設7-10門智能傳播課程、要求學生使用AI工具創作,同時指出軟硬件不足、教師技術能力滯后、學生過度依賴等困境,強調需引導學生區分人機創作差異。
圖9: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教授陳雅賽作題為“高校出版教育的AIGC技術融合應用與人才培養”的演講
主題發言后,會議進入茶歇環節,參會人員圍繞上半場內容自由交流,探討AI在教育、藝術領域的應用難點與解決思路。
圖10:茶歇環節,參會人員圍繞上半場內容自由交流
圖11:茶歇環節,熱烈討論中
茶歇結束后,會議轉入圓桌論壇環節,全體參會嘉賓圍繞“AI與教育的邊界”“人際關系與教育影響”“工科教育改革”“AI在科研寫作中的應用”四大核心議題展開討論。有嘉賓提出“人人可接入、人人有能力、人人能受益”的數智教育目標,強調平衡技術使用與人類主導地位;有嘉賓擔憂年輕一代過度依賴技術導致情感交流缺失,呼吁教育注重情感與價值觀培養;工科領域嘉賓指出AI將取代大量重復性勞動,高等教育需從重“執行”轉向重“創新”,預計10年內教育體系將深度洗牌;還有嘉賓分享AI輔助論文寫作的便捷性,同時提醒核心理論推導需人類完成,文科科研需注意AI生成內容的查重問題,部分期刊要求標注AI使用情況。此外,有嘉賓提及FRP學習平臺(含12000門課程)對資源共享的作用,社會學背景嘉賓則關注教育公平,呼吁政策與資源傾斜縮小AI接入差距。
最后,主持人楊君副教授做總結發言。他表示,本次研討會是一場思想與智慧的盛宴,嘉賓們從多維度剖析數智時代大學教育的轉型與創新,既有實踐案例的分享,也有對挑戰的深刻洞察,充分體現上海市未來研究會的“未來性”與跨學科交流特色,貫徹“行知合一”原則,為理論界與實踐界帶來諸多啟發。會議成果將為上海市未來研究會未來教育專委會后續工作提供重要參考,助力推動數智時代大學教育高質量發展。
圖12:本次學術研討會順利落幕
排版 | 楊欣怡
審核 | 楊君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jiaoyu/55717.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