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我國將迎來第九個“殘疾預防日”。在“預防疾病致殘,共享健康生活”的主題下,殘疾預防與康復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
據統計,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現有殘疾人約8500萬,疊加4400萬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催生了超萬億規模的輔具與養護服務市場。政策、科技與資本的三重驅動,正推動產業從傳統保障向科技賦能、多元融合躍遷,重塑“平等、參與、共享”的社會圖景。
科技重塑輔助器具產業生態:國產化突破與共享模式創新
國產替代加速技術攻堅。長期被進口壟斷的高端輔具市場迎來破局:2024年福祉博覽會上,國產智能假肢價格遠低于進口產品,性能媲美國際品牌。此外,腦機接口、AI外骨骼等前沿技術加速落地,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發的AI外骨骼機器人已幫助下肢殘障者實現自然行走;科技部近五年累計支持300余項康復技術課題,推動國產輔具從“加工代工”轉向“自主創新”。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殘疾人輔具相關企業超2.09萬家。從區分布來看,北京市、河北省、山東省殘疾人輔具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三個省市數量總和超過8000余家,占企業總數的38.63%。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同步推進“高端輔具進家庭”計劃,將生物基杜仲膠接受腔、自平衡外骨骼機器人納入租賃目錄,很大程度提升了殘肢適配效率。這一模式不僅解決臨時性需求,更以輕資產運營打通服務“最后一米”。
與此同時,產業集群鍛造智造高地。例如佛山作為全國輔具制造核心區,年產值占全國50%以上。先后推出的腦控輪椅、全地形無障礙輪椅等150余項專利產品。地方政府通過“無障礙孵化空間”培育產業鏈,如深圳、北京形成研發-生產-場景化應用的閉環生態。
養護服務多元化變革:從基礎保障到全周期支持體系
全周期服務覆蓋康復與就業,將傳統單一照料向“康復-就業-心理”全鏈條延伸。廣西“陽光助殘基地”帶動萬名殘疾人從事手工制作,月增收超千元;重慶“微笑集市”融合非遺技藝,木雕、陶藝產品年銷售額突破200萬元。科技進一步賦能精細化服務:浙江寧波試點物聯網居家監測系統,實時追蹤康復數據;四川構建全省就業數據平臺,打通人社、稅務系統,崗位匹配效率提升。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殘疾人養護相關企業超8900余家。從區域分布來看,廣東省、四川省、湖南省、河北省殘疾人養護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四個省市數量總和超過4800家,占企業總數的53.8%。
數字化平臺破解就業失衡。2024年數據顯示,全國城鄉持證殘疾人就業人數達914.4萬人,但區域差距顯著。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憑借豐富的產業資源、完善的無障礙設施與濃厚的社會助殘氛圍,為殘疾人創造了眾多就業機會,持證殘疾人就業率與就業質量均處于較高水平。而中西部一些欠發達地區,受限于產業結構單一、企業規模較小、無障礙環境建設滯后等因素,殘疾人就業渠道仍舊相對狹窄。
此外,農村的殘疾人就業短板呼喚資源下沉。盡管城市服務快速升級,農村養護覆蓋率仍待提升。部分縣域殘疾人家庭年收入僅1萬元,輔具適配率僅為62.9%。北京、上海通過東西部協作,將輔助性就業機構導入對口支援地區,但需進一步降低服務成本。政策層面,《“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明確支持農村手工產業,未來需強化資金與技術雙軌投入。
保險創新與就業賦能:構建殘疾人社會參與的雙重保障機制
首先而言,普惠保險正在破解保障空白。傳統保險對殘疾人設限多、覆蓋窄,近年定制化產品加速涌現。例如針對聽力障礙人群的意外險,取消了 “聽力受損免責” 條款;為肢體殘疾人士設計的健康險,將康復輔具適配費用納入報銷范圍。這些定制化產品精準填補了傳統保險的保障盲區,讓殘疾人也能平等享有風險保障的權利。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健康保險相關企業超4.6萬家。從區域分布來看,江蘇省、山東省、河北省、廣東省健康保險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四個省市數量總和超過1.4萬余家,占企業總數的30.78%。
其次,社會協同更大程度激活就業潛能。企業用工成本高、崗位適配性不足仍是殘疾人就業瓶頸。廣東建立全國首個省級盲人創業孵化基地,提供免費工作室與技能培訓;成都“助殘聯盟”聯動2785家企業開發適殘崗位。當然,作為殘疾人更為重要的公益力量亦不可或缺。
最后,預防關口前移降低致殘風險。2024年殘疾預防日數據顯示,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顯著降低,神經管缺陷、唐氏綜合征等嚴重致殘疾病發生率較5年前下降23%。技術層面而言,通過基因篩查技術實現早診早干預,婚前醫學檢查率、產前篩查率等關鍵指標提前達成2027年目標。未來需將技術下沉至基層,構建全生命周期預防網絡。
作為國內領先的商業查詢平臺,通過天眼查的海量商業大數據,可以快速了解和分析殘疾人養護及器具相關產業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不僅如此,天眼查還擁有天眼風險、商業履歷、司法案件、深度風險、財產線索等維度的內容,更可實現從洞察風險到預警風險的全方位把控,針對個人、企業、政府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對應的解決方案。
天眼查研究院認為,殘疾預防與養護產業的勃興,折射出社會發展從“生存保障”向“價值創造”的深層轉向。當國產仿生手在鋼琴上奏出樂章,當共享輔具柜扎根社區角落,當保險保單成為抵御風險的“隱形拐杖”,科技與制度的合力正在消弭障礙的鴻溝。未來,進一步打破城鄉壁壘、降低服務成本、激活市場創新,方能真正書寫“一個都不能少”的溫暖答卷。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new/55684.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