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議程加速推進的背景下,中國生態環保產業已從傳統的污染治理支撐者躍升為綠色經濟的核心引擎。2025年,產業營收規模連續三年突破2.2萬億元,成為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力量。
隨著“雙碳”目標縱深推進,政策紅利、技術革命與市場需求的疊加效應正驅動產業向高附加值、全球化、數智化方向裂變,一幅綠色生產力重構經濟版圖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正在重塑產業增長邏輯
環保產業的政策導向已從“總量控制”轉向“質量提升”。2024年《生態環境保護法》修訂及《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實施,推動產業從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減污降碳延伸。到2025年,鋼鐵行業超80%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務,長江、黃河干流水質連續三年穩定達Ⅱ類標準,印證了政策對治理效率的剛性約束。
此外,市場機制則加速了結構性分化: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碳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額突破430.33億元,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重啟催生專業碳咨詢服務業態;同時,大型央企主導流域綜合整治等千億級項目,而中小企業憑借醫療廢物處理、工業零排放等利基技術構建壁壘,東莞“共性工廠”模式通過整合低值塑料邊角料資源化,一定程度實現中小企業成本降低。
政策與市場的協同還體現在能源結構轉型上——2025年一季度,風光裝機容量歷史性超越火電,占新增發電裝機的86.7%,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達22.5%,工業領域能耗強度同比下降9.4%,標志著綠色溢價正轉化為實體經濟競爭力。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生態環保相關企業超234萬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冊相關企業約25.1萬余家,從企業注冊數量趨勢來看,近十年間,生態環保相關企業的注冊數量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并在2023年達到頂峰,為超40.1萬余家,在2024年稍有下降,為37.2萬余家。
技術融合與數智化轉型,催生新質生產力爆發點
核心技術的突破正破解環保產業的“卡脖子”困局。在材料領域,國產MBR膜通過通量提升和成本壓縮實現全球領跑;還有高精度溫室氣體分析儀的靈敏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支撐全國碳監測網絡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則重構了產業效率邊界:深度學習算法優化污水處理廠能耗,AI治污方案開發周期明顯縮短;同時,已經上線工作的機器狗搭載氣體遙測儀,實現工業園區泄漏點自主巡檢,而自動化實驗室的“黑燈”操作可將檢測效率提升3倍。
此外,更深刻的變革來自生物技術與循環經濟的融合。例如,利用秸稈生產無醛板材,與傳統板材相比,每立方米產品可減少 1.2 立方米木材消耗,年消納農林廢棄物 30 萬噸,相當于讓 10 萬畝農田免于秸稈焚燒污染。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環境保護專用設備相關企業超28萬家。從區域分布來看,山東省、江蘇省、廣東省環境保護專用設備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三個省市數量總和超過13.1萬余家,占企業總數的46.7%。
全球化布局與下沉市場,開辟增量空間的雙向通道
中國環保企業正從設備出口向標準輸出躍遷。垃圾焚燒發電、海水淡化等技術標準成功打入歐洲市場;2024 年中國水處理設備出口東南亞占總量的 36%。國際化路徑升級為EPC總包和投資運營一體化,如青島上合組織生態環保創新基地通過“一窗口三平臺”機制,推動中國方案成為全球綠色基建選項。
不僅如此,國內市場的縱深拓展同樣顯著。工業領域“零直排區”建設拉動鋼鐵、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農村污水處理設備開始有了電商補貼,部分地區農業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消費端可降解包裝成本下降,PLA塑料袋產能激增。
另外,區域協同亦釋放新動能:東部沿海以智能裝備研發主導產業鏈上游,2025 年長三角智能制造市場規模將突破 3.8 萬億元,占全國比重超 35%。而在產業升級過程中,不斷吸引產業鏈高端環節在區域聚集,將部分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部地區工業發展基礎雄厚,是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 “領頭雁”。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從區域分布來看,江蘇省、山東省、廣東省生態環保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三個省市數量總和超過68.5萬余家,占企業總數的29.3%。排在其后的是四川省和浙江省,分別擁有相關企業超11.5萬余家和11.4萬余家。四川省作為西部省份上榜且排名領先。
作為國內領先的商業查詢平臺,通過天眼查的海量商業大數據,可以快速了解和分析生態及環保相關產業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不僅如此,天眼查還擁有天眼風險、商業履歷、司法案件、深度風險、財產線索等維度的內容,更可實現從洞察風險到預警風險的全方位把控,針對個人、企業、政府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對應的解決方案。
天眼查研究院認為,生態環保產業的勃興,本質是綠色發展從理念到實踐的全面嬗變。隨著產業已步入“減污降碳—資源循環—生態增值”的價值升維通道,這場以技術為刃、以市場為基的綠色革命,正在重新定義發展的本質——增長與可持續的邊界終將消弭,而生態價值將成為衡量繁榮的新坐標。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new/55594.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