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癢”卻查出癌癥晚期?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或遇到過這樣的案例。明明一個看起來非常健康,平時也沒有不適的人,但在某一天檢查出癌癥晚期,難道癌癥真的莫名其妙就“來”了?
突然查出癌癥,到底是運氣差還是內有乾坤?
香港時代醫(yī)療表示,癌癥是多種因素長期共同作用導致基因異常的結果。如果把人體比作精密的儀器,基因就是控制儀器運轉的程序代碼。當這些代碼出現(xiàn)以下三種關鍵錯誤時,癌癥就可能發(fā)生:
1. 某些促進細胞的開光被錯誤啟動(原癌基因激活)
原癌基因就像汽車油門,正常情況下會控制著細胞的生長速度。當機體受到外界刺激或遺產缺陷時,這個“油門踏板”可能被卡住而無法回彈,導致細胞不受控制瘋長。
2. 抑制異常細胞的剎車系統(tǒng)失靈(抑癌基因失活)
抑癌基因相當于細胞的安全檢查員,負責發(fā)現(xiàn)并修復基因錯誤。當這些基因失去作用時,就像安檢系統(tǒng)全面癱瘓,異常細胞得不到及時清除,逐漸累積形成腫瘤。
3. 多種故障疊加到一定程度時(多種基因異常累積)
要突破身體多層防盜系統(tǒng),除了促進生長的基因激活、抑制癌變的基因失靈,還需要修復系統(tǒng)發(fā)生故障等多種異常層層疊加時,細胞才會完全癌變。
由此可見,莫名其妙患上癌癥,并非“運氣差”所致,而是隱患累積已久所致。
不容易得癌的人,通常有以下7大特質
2023年11月,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開展了一項基于UK Biobank數(shù)據(jù)庫的研究,對94778名參與者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堅持以下7種“好習慣”能夠顯著降低多種癌癥的發(fā)病風險:
① 合理控制體重
所謂“一胖毀所有”。肥胖不僅僅是外表上的不美觀,更會引發(fā)一系列健康問題,比如它會誘發(fā)誘發(fā)慢性炎癥和胰島素抵抗,助長癌細胞。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也曾明確指出,超重或肥胖與結直腸癌、甲狀腺癌、腦膜癌等13種癌癥相關。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建議,健康成年人應將體重指數(shù)BMI控制在18.5 - 24.9kg/m2。不過,考慮老年人的基礎代謝率下降、肌肉逐漸減少等問題,因此這類人群的BMI范圍可以適當放寬,有利于降低他們患慢性疾病、骨折等風險,以及避免因體重過低導致的營養(yǎng)不良。
② 堅持中等強度有難度
《國際行為營養(yǎng)與體育活動雜志》曾發(fā)布過一項對5萬人生活習慣與癌癥風險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體力活動水平越高的人,患癌癥的風險越低。事實上,堅持運動不僅可以降低患癌風險,血糖和胰島素水平也會變得更加穩(wěn)定,同時身體免疫系統(tǒng)、腸道功能和呼吸功能等也會得到明顯改善。
根據(jù)據(jù)WCRF/AICR推薦,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行、游泳等,可以將其拆分成5次,每次30分鐘。此外,還應外加2次力量訓練,如深蹲、俯臥撐、啞鈴等,每次做2 - 3組,每組10 - 15次。如果實在沒有時間進行專門的運動,也可以在上下班時多走路或騎車、用樓梯代替電梯或多做家務勞動。
③ 日常飲食以“素”食為主
植物性食物中的膳食纖維就像一把“掃帚”,能夠深入腸道的每一個角落,將腸道里的“垃圾”清理干凈,保持腸道的清潔和通暢,而其中維生素C、類黃酮等抗氧化成分,則如同機器“修復工”,能夠精準地修補DNA上的微小損傷,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香港時代醫(yī)療建議,每日應攝入全谷物200 - 300g,至少占主食的一半;蔬菜300 - 500g,其中深色蔬菜應占一半;水果200 - 350g;豆類20 - 25g。這樣的飲食結構,能夠為我們的身體提供豐富的營養(yǎng),降低癌癥的發(fā)生風險。
④ 遠離加工食品
市面上的快餐、薯片、速食面等超加工食品,往往為了追求口感和保質期,添加了大量的油、糖和鹽,還可能含有反式脂肪和丙烯酰胺等“隱形”致癌物。長期食用這些食品,無疑是在給身體埋下一顆顆“定時炸彈”,增加患癌的風險。
想要解饞又健康,我們可以選擇自制小零食,如酸奶水果杯、烤制堅果等。另外,平時做菜時也要堅持“食材+簡單調料”的原則,多用蒸、煮、烤等健康的烹飪方式,少炸、少勾芡,讓食物保持原汁原味,還能食得更健康。
⑤ 節(jié)制紅肉和加工肉
紅肉(牛肉、豬肉)和加工肉(香腸、培根、火腿)雖然美味可口,但其中含有大量亞硝酸鹽。當我們過量食用這些肉類時,亞硝酸鹽會對胃腸道黏膜造成傷害,破壞黏膜的完整性,為癌細胞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機,從而增加癌癥的發(fā)生風險。
為了保護胃腸道黏膜的健康,我們應將每周紅肉總量控制在500g以下(生重),平時可用雞肉、魚肉或植物蛋白(豆制品)代替一部分紅肉。至于加工肉,建議盡量做到“零攝入”,若實在嘴饞,也應盡量縮減到每周不超過1 - 2次,以降低患癌風險。
⑥ 拒絕含糖飲料
經常喝含糖飲料如可樂、果汁飲料等不僅容易導致體重增加,引發(fā)肥胖問題,還會讓身體對胰島素“遲鈍”,降低胰島素的敏感性,影響血糖的正常調節(jié),進而增加癌癥的發(fā)生風險。
所以,平時應盡量用白開水、無糖茶替代含糖飲料。如果覺得白開水口味太淡,不妨往水里扔幾片檸檬或薄荷葉,既能增添水的口感,又能起到解渴提神的作用。
⑦ 限制飲酒
酒精,堪稱致癌物中的“老熟人”。CUP Global的研究表明,即使少量飲酒也可能增加癌癥風險。酒精進入人體后,主要在肝臟進行代謝,長期大量飲酒會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害,引發(fā)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甚至增加患肝癌的風險。
因此,為了肝臟健康,我們應盡量做到“非必要不喝酒”。如果真的不得不喝,也要把攝入量降到最低。男性每日純酒精攝入量不應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以減少酒精對身體的傷害,降低癌癥的發(fā)生風險。
癌癥雖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預防。只要我們從今天開始,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就能為健康筑起第一道防癌防線,減少“厄運”降臨幾率。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