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供稿:戴新貴 編輯:鄺昱菁
一審:王卉 二審:吳蕾 三審:歐陽邦輝
對于突發心跳驟停的患者來說,心肺復蘇只是第一步,后續的“腦復蘇”才是決定生死的關鍵!
近日,我院重癥醫學科運用德力凱“神經多模態監測”新技術,成功讓兩名危重患者完全恢復意識且無后遺癥,標志著我院在急危重癥救治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新技術解密:腦功能監測“組合拳”有多強?
傳統救治只能通過單一指標判斷腦損傷,就像在黑夜里找路。而神經多模態監測打出一套“組合拳”:
①腦電監測:實時捕捉腦電波變化,預警癲癇或腦缺血風險。
②腦氧監測:精準把控氧氣供需平衡。
③血流監測:科學調節腦部供血狀態。
④精準控溫:科學調節體溫,減少腦代謝需求。
通過這套系統,醫生能像看“儀表盤”一樣實時掌握腦功能狀態,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確?;颊吡己玫纳窠涱A后。
真實救治案例
案例一:何先生
尿毒癥患者在腎移植術后突發心梗,心跳驟停。重癥團隊20分鐘完成ECMO(人工心肺)支持,后經心內科介入治療打通血管。同步啟動腦功能監測,5天后成功撤除ECMO,次日完全清醒,未遺留任何神經系統后遺癥。
案例二:吳女士
因肺栓塞突發心跳驟停,經20分鐘搶救恢復心跳。通過腦功能監測精準調節治療方案,4天后完全清醒并順利拔管。
重癥醫學科李瓊副主任表示:“這項技術需要多學科精密配合,從人工心肺支持到腦保護治療,每個環節都需根據實時數據科學決策?!?/p>
技術背后的意義
①提高救治成功率:早發現腦損傷風險。
②促進科研發展:積累寶貴臨床數據。
③提升區域影響力:吸引區域危重患者轉診,打造危重癥救治中心。
④優化資源配置:建立標準化救治流程。
重癥醫學科戴新貴主任表示:“我們將探索人工智能與監測技術結合,未來可實現智能預警,為患者爭取更多生機。”
從搶救生命到守護大腦,這項創新技術為危重癥救治開辟了新路徑。作為國家重點學科,重癥醫學科將繼續推進多學科協作,用科技創新點亮生命希望。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jiankang/55808.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