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王樂修大哥是在2019年5月他的京簧雕刻藝術館。時隔三年,今年10月2日,機緣又讓我們重逢。
樂修大哥比我年長1歲,65年出生,是雄安新區雄縣張崗人,號雅齋主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簧竹刻》代表性傳承人,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北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河北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雄安新區雄縣京簧竹木雕刻藝術館館長。
王樂修在創作
京簧竹刻,出在清代宮廷,名為竹簧、文竹,乾隆年間最為盛行。竹簧的制作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工藝,往往需要十幾道工序,竹簧的材料是用毛竹、楠竹,去其外皮,刮去竹肉,留下毫米左右的竹內層叫竹簧,將其竹簧片曬干后粘貼二至三層在各種形狀的木胎上,因材而異,采取一色和分色進行雕刻。雕刻風格,融合了傳統文化與宮廷吉祥紋飾韻味,雕刻圖案有彩花如意、方夔、連瓣勾蓮、回紋、雷紋、蟬羽紋、山水人物和花鳥等。
鐘馗
雙瓶
在雕刻技法上將繪畫、書法、烙畫、拼嵌、彩繪、牙雕、法郞彩等工藝巧妙結合,在象牙般色澤簧面上雕刻出淡雅宜人圖案,是漢族特殊的竹雕工藝。竹刻作品打破了竹子原材料的局限性,可方、可圓、可扁,器物完美,銜接緊密,接榫斗角,毫無榫跡,天衣無縫,雕刻精細,古樸文雅,栩栩如生,充滿著抒情的詩意和祥瑞的色彩,給人以沉穩、文雅的視覺美感,具有極高的鑒賞、藝術、教學、傳承和收藏價值。
文房用品
經過深入的交流才得知,樂修大哥祖上與京簧竹刻有著一段割不斷的生死情緣。據他講:在晚清之際,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京城大亂,宮廷竹簧藝人流落京畿,落魄到雄縣張崗村,是他的祖父王慶田收留了這位藝人,藝人出于感恩,把竹簧技藝傳給了他的祖父,至此他們王家將竹簧技藝作為一門手藝,世代相傳。
樂修大哥中學畢業后,跟隨他父親學習鉆研竹簧制作雕刻技藝,成為第四代傳人。在傳承竹簧雕刻技藝的基礎上,他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摸索出了解決竹簧在北方因氣候變化而出現易裂、蟲蛀、發霉等問題的方法,提高了作品質量與效率,不得不說是一種創新。
八仙瓶
他的作品構思獨特,工藝精湛,造型優雅,美觀大方,刀刀見功,惟妙惟肖,方寸之間,足見乾坤,靈性十足,充滿詩意,充滿和諧,充滿祥瑞。
竹簧雕刻成為樂修大哥的生命。他認為:竹如人生,刻刀有命。每一根竹子都為藝術而獻身,不怕開水燙,不懼刀具刮,終將竹簧奉獻給人類。而藝人的手中刀,再次讓竹簧延續新的生命,千雕萬刻,成就一件絕世珍品,呈現日月精華,天地靈氣。每一件竹簧作品,少則數月,多則一年,是藝術的升華,刀工的修煉,人生的沉淀。尊重藝術,就是尊重生命。
如何弘揚和傳承京簧竹刻藝術,樂修大哥說,在10年前他將竹簧制作技藝傳給了兒子王雷,已經成為第五代傳人。雕刻藝術無止境,學藝必先學做人。到目前他收徒有20余人,在雄縣職中也設立了工作室,他要求弟子在學習雕刻技藝的同時,學習傳統文化,習練詩詞書畫,增強品德修養,提升藝術素養。
工匠精神,德藝雙馨。他的京簧竹刻《逸雅齋》先后榮獲河北省百年老字號榮譽稱號,雄安新區京簧竹木雕刻技能大師工作室稱號。
田錄賢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yishu/14526.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