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連續幾年的監測發現,每年有大約200多只蒼鷺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集群,繁殖個體達到140只。
蒼鷺屬三有保護野生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低危物種頭頂中央及頸白色,頭側和枕部灰藍色,冠羽細長,枕部著生有3—4條長帶狀飾羽,尾羽暗灰色,頸基部具灰白色長蓑羽,下體灰白色主要棲息于湖泊,水塘,江河,溪流,海岸等岸邊淺水處,以小型魚類,蝦,昆蟲等為食,營巢于水域附近的樹上蒼鷺為大型涉禽,在食物鏈中處于較高的營養級,是濕地生態系統中重要的指示物種,其繁殖成效和種群數量對區域內鳥類棲息繁殖環境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初春的青海,各類候鳥的交配繁殖已經拉開帷幕,蒼鷺等各種繁殖候鳥進入了爭奪領地,筑巢繁殖關鍵時期近期,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科研人員前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東鄉開展一年一度蒼鷺筑巢繁殖監測工作
貴德縣河東鄉境內有一棵百年樹齡的古楊樹,古樹及周邊樹上高低錯落地綴著密密麻麻的鳥巢,科研人員通過單雙筒望遠鏡遠程觀測,GPS定位,樣點調查等方法對區域內蒼鷺巢址,活動范圍進行調查,確定了蒼鷺的棲息范圍和巢穴的大致方位。
通過監測發現,蒼鷺繁殖區域選擇位置較隱蔽,遠離交通主干道,人類不易到達,干擾較低區域,巢址選擇建在樹干硬度足以支撐巢重,周圍樹枝高度,密度能很好起到遮蔽作用的高大樹木上同時,巢的位置靠近水庫,便于蒼鷺從食物豐富的水庫中取食魚類等食物截至目前,該區域已有60多個蒼鷺巢,蒼鷺數量大約70只,其中部分巢中已有蒼鷺開始營巢產卵
據介紹,蒼鷺的占巢期為3月至4月,5月孵化出幼鳥,8月中旬開始跟隨親鳥出窩試飛,秋末冬初集群南遷。
這是青海省首次開展這方面的監測研究工作,蒼鷺繁殖在青海省非常少,這一方面幾乎沒有研究青海省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張毓表示
針對該省蒼鷺棲息繁殖研究薄弱問題,青海省林草局將指導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全面開展蒼鷺繁殖和活動規律監測,通過無人機結合地面調查,重點開展蒼鷺婚配制度,巢址大小,窩卵數及環境要素監測等方面的研究,為今后恢復構建濕地鳥類群落及棲息地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