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在新沂市時集鎮小魏莊開智水蜜桃連棟大棚設施基地,粉紅的桃花競相綻放大棚的主人王開志走到一個電路裝置前輕輕按了一下,輕鋼龍骨制成的棚頂上,塑料薄膜緩緩卷起,給大棚散熱通風
溫度設定,濕度設定,澆灌施肥,噴灑農藥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在王開志布滿老繭的手中如彈鋼琴般行云流水
這是物聯網技術王開志說在他的介紹中,一連串新詞不斷冒出:遠程控制,半程機械化,水肥一體化,架式稀植大冠栽培,智慧設施
這片大棚60畝,僅建大棚就投入240萬元因為用上了智慧設施,王開志種桃種得很輕松每天到棚里轉轉,指導工人操作,查看長勢,就是他一天的工作
輕松的背后,是嚴格的技術要求和管理制度桃樹種植必須定點定位,一分一毫都不能差剪枝摘心,樹形管理必須統一量化,這樣才能通風光照均勻,結出最好最甜的桃子
有了物聯網和大數據精準指導,王開志的桃樹畝產量可達3000—4000斤按照新沂水蜜桃多年的行情,王開志的桃子在4月底上市,每畝效益可達6萬—9萬元,相當于露天栽植的5—10倍
新沂市農委主任魏聯善說,傳統的農業生產農民大多靠經驗,憑感覺,很少建立在科學數據的基礎上最近幾年來,新沂市推動物聯網+農業生產模式,通過對規模化基地的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等各種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分析,讓農民的生產活動變得更加精細有效,使農民種田從靠天吃飯變成精準的看數生產
日前,走進棋盤鎮農民馬廣進的切花菊種植基地,棚內菊苗生長正旺,每個品種前都掛著它們的品名馬廣進介紹,這些鮮切花生產流程嚴格,一律按照數據進行,花卉生長狀況每天通過手機上傳至信息平臺,何時澆水,施肥,按照數據指示進行,每次澆水都細化成了一個個節點
在現代化溫室大棚旁的智慧農業系統物聯網管控中心,記者看到,一塊大屏上實時顯示著大棚內的各項環境數據。
根據消息顯示,通過這套智慧農業系統,溫室大棚可自動調節溫,濕,光,二氧化碳等,進而給棚內的鮮花,蔬菜創造了一個最適宜生長的環境,保障產量和品質馬廣進牽頭的鮮切花合作社生產的鮮切白菊出口量每年穩定在1200萬枝至1500萬枝之間,80%賣到韓國,20%運往日本
菜賤傷農,果賤傷農,這種情況各地時有發生如何讓農民在種子下地前就對市場前景心中有數,一直是道難題
2月25日上午,在新沂市阿湖鎮練馬村,農民尤風通坐在田頭就把一筐筐蔬菜賣出去了,這一季,聽專家的話,種青萵苣,僅一個大棚純利潤就有1萬多元。
尤風通所說的專家,就是農產品銷售的大數據阿湖鎮農民有種植萵苣的傳統今年初,駐村干部聯系北方農貿批發市場等多個大型市場,分析它們的銷售數據,發現白萵苣不如青萵苣好賣,便建議農民種青萵苣
你還別說,真就靈了,一畝地能多賺5000元練馬村貧困戶張金紅說,大數據的應用,讓咱農民種地不再盲目
目前,新沂全市鄉村布局了近100個物聯網控制點,廣泛應用于水蜜桃,葡萄,花卉產業以及蔬菜產業,越來越多的農民依靠大數據思維,實現農業生產從靠經驗走向靠數據,從粗放走向精準的變革。5日,記者在素有青海“東大門”之稱的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獲悉,自2008年起該縣推廣全膜雙壟栽培技術,在干旱山區種出畝產超千斤的“神奇莊稼”,自此該縣不斷嘗試農牧聯動,草畜結合,循環發展的模式,同時用“一根網線”縮短農產品與城市大市場的時空距離,徹底打破農業發展“靠天吃飯”的窘境。。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new/23904.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