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熱,陽光也愈發強烈,防曬成為大家出門前必不可少的“儀式”。在大家的認知里,防曬主要是為了防止皮膚變黑、曬傷,卻鮮有人意識到,過度防曬可能正悄悄將我們推向骨質疏松的“深淵”。
防曬和骨質疏松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究竟是如何扯上關系呢?下面就讓香港時代醫療為大家簡單講解下吧!
防曬:不僅隔絕紫外線,還讓人丟失維生素D
維生素D是一類脂溶性維生素,其主要作用在于促進食物中的鈣在腸道的吸收,有利于骨健康。因此,這種物質就如同人體內的的“鈣運輸大隊長”,負責將我們攝入的鈣質高效運輸到腸道,并促進其洗手,最終順利沉積到骨骼中,為骨骼的強健奠定堅實基礎。
換言之,當我們的身體缺乏維生素D時,即使攝入更多的鈣質都難以被腸道有效吸收,更無法順利地沉積到骨骼中,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骨質疏松。
防曬又跟維生素D有什么關系?香港時代醫療表示,與大多數維生素不同,維生素D從食物中獲取的量極為有限,大部分都需要通過曬太陽來合成,因此它也被譽為“陽光維生素”。數據顯示,人體約80%~90%的維生素D是通過皮膚暴露在紫外線B(UVB)下合成的,而且每天只需在陽光下暴露10~30分鐘,就能滿足人體對維生素D的需求。
然而,防曬霜、防曬衣、防曬帽等防曬產品都會阻擋UVB,從而減少維生素D的合成。此外玻璃也會阻斷紫外線,隔著玻璃曬基本上只能曬熱,但不能合成維生素D。
我們每天需要補充多少維生素D才能預防骨質疏松?
事實上,我國維生素D缺乏情況并不少見。以0至18歲健康兒童為例,維生素D嚴重缺乏率為2.46%、缺乏率為21.57%、不足率為28.71。值得注意的是,維生素D缺乏率隨著年齡增加還會逐漸增高。
每日攝取多少維生素D才足夠?對于絕大部分普通人(0至65歲)來說,每天攝入400IU(10微克)的維生素D就足夠了。而65歲以上老年人,由于身體對維生素D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下降,每天需要攝入600IU(15微克)的維生素D。
但對于維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孕婦、哺乳期婦女、長期室內工作者等,則需要適當增加維生素D的攝入量,通常建議這類人群可補充1500~2000IU/d的維生素D,可耐受劑量為4000IU/d。(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屬于高危人群,還需要由醫生根據血液化驗等檢查結果來診斷。)
※ IU是國際單位,1微克等于40個IU。如果維生素D產品上標準的是ug(微克),只需要將微克數乘以40就可以對應的IU數。
香港時代醫療提醒,雖然維生素D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但過量補充同樣會帶來風險,其中典型的維生素D中毒通常表現為高血鈣及其相關癥狀,如煩渴、多尿、嘔吐、食欲下降、腎結石等。此外,維生素D過量還會導致尿鈣升高,尿鈣持續>10mmol/24h可能增加腎結石和腎鈣質沉著癥的風險。
一般來說,普通人每天攝入維生素D的最大耐受量是2000IU(50微克),因此如果你有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的習慣,需注意每天不要超過這個量。
如何科學補充維生素D?注意安全劑量與補充方式
對于普通成人來說,每日推薦攝入400IU的維生素D即可滿足需求。而對于維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建議在醫生或者營養師的指導下適當增加補充量。切記不要盲目自行增加劑量,以免過量攝入帶來風險。
此外,選擇維生素D的補充途徑首選是曬太陽。建議每天讓自己裸露四肢曬15~30分鐘,注意不要涂防曬霜、不要隔著玻璃曬。不過,為了降低皮膚曬傷及其他皮膚疾病的風險,應盡量避免在紫外線強度高(正午)或氣溫較高的時段日曬。
雖然食物中能獲得的維生素D不多,但部分食物如深海魚(三文魚、沙丁魚)、蛋黃、強化牛奶等都是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不太喜歡曬太陽的朋友不妨多吃點這類食物。如果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而無法抽時間曬太陽,也可以適當吃點維生素D補充劑來滿足身體需求,記得要選擇正規品牌的產品,并按照說明書或醫生建議的劑量服用哦!
過渡防曬雖然能保護我們的皮膚免受紫外線的傷害,但也可能讓我們失去寶貴的維生素D,進而增加骨質疏松的風險。因此,防曬要有度同時合理補充維生素D,才能讓美麗與健康并存!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