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沙海披綠裝,荒漠變綠洲經過多年的綜合治理,作為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狀況實現整體惡化得到遏制,局部好轉的歷史性轉變,逐步形成一道抵御風沙,保持水土,護農促牧的綠色長城,讓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壯美
庫布其的蒙古語意為弓上的弦庫布其沙漠總面積2790萬畝,猶如一根弓弦橫亙在黃河南岸的鄂爾多斯市西北部,這個被稱為生命禁區的中國第七大沙漠曾經是京津沙塵天氣策源地之一
在庫布其沙漠深處一個名為那日沙的地方,一根高十多米的標尺立在沙丘上,標尺上每隔一兩米懸掛一個年份標牌,每個標牌反映了當年的沙丘高度,最高點是2009年,向下依次為2012年,2014年,2016年。
億利集團治沙專家張吉樹告訴記者,他們采用風向數據法造林技術大幅降低沙丘高度這項技術利用削峰填谷原理,先確定流動沙丘所在地的主風向,然后在迎風坡四分之三的高度以下種植林木,未造林的坡頂便會被大風逐漸削平,栽植林木的地方得到固定10年來,我們利用此項技術治沙160萬畝,使庫布其沙漠治理區的沙丘高度平均下降三分之一左右張吉樹說
據介紹, 當地按照先易后難,由近及遠,鎖邊切割,分區治理,整體推進的治理思路,堅持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重點防治與區域防治相結合,研發運用容器苗造林,迎風坡造林,水氣種植法,甘草平移種植,無人機飛播等治沙黑科技,科學有效推進庫布其沙漠治理。中新網青海海晏9月10日電題:中國生態大省青海治沙40年: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目前,庫布其沙漠已完成修復治理873.3萬畝,植被覆蓋度由上世紀80年代不足3%提升到53%,降水量明顯增加,沙塵天氣明顯減少,總體趨勢向好。
內蒙古庫布其沙漠生態保護區。新華社記者李云平攝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郝影說,庫布其沙漠治理成效是內蒙古整體生態修復治理成果的縮影十三五期間,內蒙古共治理沙化土地近7200萬畝,占全國治理面積的40%以上,約等于3個北京的國土面積,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地位極端重要,但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境內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四大沙漠和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四大沙地,是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內蒙古生態狀況不僅關系全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還關系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
內蒙古毛烏素沙地生態治理項目區。新華社記者李云平攝
據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治沙造林處處長張根喜介紹,內蒙古科學推進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等多項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實行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采取人工造林種草,飛播造林種草,封沙育林等綜合措施,促使沙區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
張根喜說,內蒙古現已規劃建設一批不同類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帶動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例如,赤峰市翁牛特旗集中治理土地沙化危害程度較重的區域,形成百萬畝綜合治沙基地,錫林郭勒盟多倫縣集中人,財,物,建成百萬畝樟子松基地,阿拉善盟利用產業拉動建成百萬畝梭梭林基地
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進行飛播治沙造林。新華社記者李云平攝
內蒙古把防沙治沙與發展地方經濟,增加農牧民收入緊密結合,探索出多種類型的產業化防治模式,重點培育發展沙生植物種植與開發利用,特種藥用植物種植與加工經營,沙漠景觀旅游等產業,走出一條行政推動,政策促動,產業拉動,典型帶動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目前,內蒙古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恢復到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實現雙減少,重點沙化土地治理區的生態狀況明顯改善,部分地區荒漠變綠洲。
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生態功能區。新華社記者李云平攝
根據消息顯示,內蒙古現已將一半國土列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規劃到2035年,草原生態功能和生產功能顯著提升。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caijing/21879.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