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佩里克拉克建筑師事務所(PC&P)致力于以設計回應文脈又一新范例,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 致敬了成都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現代化特質,將城市天際線成功轉變為成都活力與創新精神的象征。通過對成都當地文化元素——"蜀山、蜀道、蜀水"的深入研究,項目成功地融合了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城市底蘊。
源自蜀山的建筑形態構造
“窗含西嶺千秋雪”——成都自然博物館最為重要的創作靈感取自川西山脈,設計團隊以此勾勒出建筑的外形。遠古時期的成都地區在板塊運動下,巖石受到水平和垂直力的作用發生斷裂與位移,由此形成了現在的山形地貌——建筑形態的體塊組合便是受此啟發。
在某些區域,建筑仿若拔地而出,展露出內部的公共空間,同時維持其錨固于大地的堅實感。每個“山體”,或者說巨大的“石塊”,被轉化為了不同的展覽空間,并通過充滿陽光的公共空間加以區隔與串聯。
石材上形態各異、有機分布的穿孔,在白天能模擬出皚皚白雪覆蓋山頂的景象,夜晚又會被LED從背后照亮,宛如璀璨繁星。
模仿蜀道的“恐龍盒子”和連橋
第二個重要靈感源自于川蜀地區建在懸崖邊的木棧道,以延續“蜀道”的當地特色文脈。在成都自然博物館的設計中,蜀道通過恐龍盒子的形式呈現,以相似的方式懸掛于“石塊”一側,連接起建筑的二層和三層。
“恐龍盒子”的設計營造出一種冒險感——傾斜、互動性的空間將展覽串聯起來。人們在向上走的途中,便會從頭至尾地穿過“恐龍盒子”,而未來會有各種展品擺放其間——或懸掛在天花板上,或置于地板上,將頗具神秘感,激發游客的探索熱情。
巖石形狀之間的裂縫是通透的陽光空間,人們在這里可以思考、觀察和互動。這些介于巖石之間的空間突出了展區之間視覺和物理的聯系,同時加強了建筑本身與城市、街道、景觀和運河之間的關聯。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蜀道的概念也貫穿于室內公共區域的設計之中,其形式以飛跨中庭的木質橋體現。橋底的造型參考了中國傳統舟船的截面,輕盈而又古樸,并且在功能上也將各樓層的南北兩區連接起來。
緣于蜀水的景觀設計
成都自然博物館的靈感來源還囊括成都悠久且智慧的治水與灌溉歷史,以及周邊農田的色彩和肌理。現有的東風渠位于場地東側,設計以蜿蜒于景觀之中的水道與散落布置的倒影池與其呼應,濱水步道和人行天橋穿行其中,相得益彰。
植被形態、肌理與色彩彼此交織,打造出富有層次感的臺階式景觀帶,以圖形化的方式致敬了成都古代梯田景觀的幾何形態。設計團隊通過種類豐富的植物類型和地貌營造出獨特的體驗——濕地公園、竹園、睡蓮花園,以及季節性的植物園。 植被的選擇旨在面向公眾科普植物的不同特性,以及生物過濾的理念。開花的次序保證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樹的場地景觀。
基于所處的城市背景,場地的西邊被設計成了綠意盎然的集散廣場,并沿著建筑長向延伸。裝飾性的樹木營造出豐富的明暗關系和有遮蔽的座椅區。
人們從街道上就可以望見建筑最北端體塊上瀑布般的水簾,設計師充分考慮到了兒童戲水的互動需要。而建筑的形態也倒映在了北側的淺水池中,微風吹來,充滿動感和活力。
偉大的城市是文化的最高藝術呈現形式,它承載了過去和現在的文脈。在當今的全球社會中,更重要的是,新建筑應為其所處的建筑群體以及城市環境做出適宜的貢獻。
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作為這一設計理念的建筑實踐,面對城市未來,以具有變革性的、負責任的建筑對自然和文化環境作出了詩意而務實的回應。
正如PC&P創始合伙人西薩·佩里先生所說道:“對城市的一塊土地加以設計——無論這塊土地有多狹小——這對于任何一名建筑師來說都是一項重大的責任。我深知,使建筑成為城市渾然天成的一部分的使命,遠比令它成為一件藝術品抑或是建筑師的傾力之作的職責重要得多。也就是說,城市重于建筑,而建筑重于建筑師。”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