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畫境里實現剎那的永恒
mdash;mdash;讀《入畫》并兼談詩歌的造境藝術
作者:海戀
詩人、詩評人海戀
海戀,詩人,詩評人。女,原名趙一男,吉林松原人,教師。熱愛文學,堅持寫作二十余年,創作詩歌、散文隨筆、雜文、詩歌評論、兒童文學等。2009年開始集中詩歌創作,目前創作詩歌作品千余首、詩歌評論、鑒賞類文字百余篇,散文、雜文百余篇。中篇兒童小說未完。部分作品在各級各類報刊、雜志發表,并入選多個網絡平臺。現代禪詩研究會成員。
《入畫》
作者:胭脂茉莉
風拍打著木頭房子
湖水波光閃爍,但看不見底
湖邊有石頭 有剛好漫過腳跟的青草
她長裙赤腳
蹲在水邊 清洗天上的云
一只紅狐的呼吸掠過青草mdash;mdash;
像早有預謀的
我替她 停止了衰老
以詩作畫,這是詩人的特權。從某種意義上說,詩人也是畫家,是音樂家,是構建建筑之美的藝術家,且這幾者的創造力又相互浸潤、支撐,互為影響,最終合成語言的審美藝術。胭脂茉莉的詩都很美,她很注重語言的審美構建,或者說擅長詩歌的造境藝術,而詩的造境藝術關乎詩人對于語言鋪排、拿捏的技巧,以及節奏的把握和分行形式等的整體掌控能力。
所謂造境即營造意境。每一首詩都有自己獨特的意境,它是詩人選用的多個意象相互勾連、觀照、應和而成的一個表意的情境。而審美的過程就是由這種營造好的意境與讀者閱讀時的想象再創造結合起來形成無數個大同小異的心境場域,完成詩歌的審美。
我覺得這首《入畫》營造了一個很好的畫境,同時又間接地向我們呈現了詩歌造境的過程。下面看看詩人是如何引領我們一步步入畫的:ldquo;風拍打著木頭房子/湖水波光閃爍,但看不見底/湖邊有石頭 有剛好漫過腳跟的青草rdquo;起首三行是環境的描寫。ldquo;被風拍打的木頭房子rdquo;、ldquo;波光閃爍,深不見底的湖水rdquo;、ldquo;湖邊的石頭和剛好漫過腳跟的青草rdquo;,這些意象的選取,勾勒了一個清寂宜人又帶有幾分神秘的郊野的場景,為后面ldquo;她rdquo;的出現做好了鋪墊。值得注意的是,這三行詩所描繪的畫面是由遠及近的,如果是攝影或視頻錄制的角度,它應該是一個長鏡頭,從遠處的木屋逐漸拉近到湖水,再到湖邊的青草地。這說明詩人在心里開始ldquo;作畫rdquo;的時候已經選好了角度和順序。這既是我們常說的寫作順序、視角,也是靈感(直覺)在心中的一種投射。當然,詩人捕捉到它,還要通過理性的邏輯進行多次的加工處理,才能呈象。ldquo;她長裙赤腳/蹲在水邊 清洗天上的云rdquo;,接下來,由景物到人物,畫面有所定位,并開始ldquo;意rdquo;的流轉。對于ldquo;她rdquo;的美,詩人并未過多著墨,但卻烘托點染,恰到好處。ldquo;長裙赤腳rdquo;、ldquo;清洗天上云rdquo;,一個女子的婉約旖旎、天然率真躍然紙上,而后面ldquo;紅狐rdquo;的出現又給這幅唯美的畫面再填幾分生氣和神秘感,可謂畫龍點睛。中國畫最講究氣韻、格調和留白,這首詩正像是一幅流動的水墨丹青,氣韻流暢、質感鮮明,意在象外。那個如精靈一般的女子是人還是仙?不必言明,此處已足夠使讀者展開萬千聯想hellip;hellip;
詩人用語言涂繪了一幅畫,構建了一個世外之地,將人和自然放在同一個時空之內去渲染和類比,于是,一切都發于自然又融于自然,再沒有人與物之分,那一刻便可以永久定格。
造境是需要技巧的,此詩明快的節奏和色彩搭配舒朗明麗的構圖效應應該都有有意設計的成分。但我們仍不能忽略一點:詩是心靈世界的寫照,這樣一幅圖景就是詩人的理想化境界,心中有美才能寫出美,心中有愛才能看到超凡脫俗的世界,因而這首詩又透著點點禪意。一切外相皆是內心幻化,如果我們能夠停駐當下,在美好的一念之中找到心靈的安寧與喜悅,那么便可超然于物外,剎那即永恒。這也是我們寫詩、讀詩的意義之所在。
胭脂茉莉在大自然中
胭脂茉莉,作家,詩人,父母取名劉彥芹,籍貫:江蘇。出版發行《攤開畫布的人》《這獨一無二的人間》同人合著《現代禪詩流派詩人12家》,《胭脂茉莉十四行詩》等,評論及隨筆見諸媒體及報刊。作品被選入海內外多種選本及刊物,現代禪詩研究會會員。曾獲第二屆蓮花杯世界華文國學大賽銅獎,渤海風十佳女詩人,中國詩人微刊2018年名譽詩人,詩文集《攤開畫布的人》獲首屆唐剛詩歌獎。
胭脂茉莉著《攤開畫布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shehui/8052.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