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訊3月30日上午,備受關注的《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條例》通過了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將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我省第一部關于大運河的專項法規,填補了大運河法治保護的立法空白,為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大運河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猶如流淌在華夏大地的史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其中,大運河河北段河道總長約530余公里,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等地,遺產豐富,特色鮮明
最近幾年來在大運河系統性,全方位的遺產保護和文化展示上仍有不足,承載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挖掘還不夠,亟需發揮立法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馬桂旺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
《條例》明確了保護范圍要求,指出中國大運河河北段,包括北運河,南運河,衛運河,衛河,永濟渠遺址和河北雄安新區白洋淀與大運河連通部分大運河文化遺產既包括各類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與大運河相關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條例》注重提高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規劃水平規定制定本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及其專項規劃,應當與國土空間,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相銜接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實行名錄管理,大運河文化遺產名錄應當由大運河沿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組織制定,調整并公布
《條例》強化細化了政府責任將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強化監督考核,加大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投入,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此外,《條例》還指出,應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推進大運河文化遺產基礎數據生產,整合和數據庫建設,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遙感監測等技術,推動文化遺產信息資源數據共享,開發利用,數字化展示,加強現代科技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中的應用。
大運河文化遺產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保護好,傳承好,才能充分利用好省文物局總工程師劉忠偉表示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條例》出臺后,相關部門會做好學習培訓,堅持依法履職,提升部門監管水平,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良好氛圍,全面推進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開啟我省大運河保護管理的新篇章
亞洲最大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副中心建設加快推進。根據“站城融合”規劃設計,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地面綜合開發面積139萬平方米,集五星級酒店,5A級寫字樓,公寓,文化藝術展覽,商業,休閑等業態于一體,未來將成為全球領先的“軌道微中心消費鏈”。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shehui/24208.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