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銘釗
上海海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2017年同濟大學基金資助項目
出生于甘肅的成銘釗,15歲以前從未見過大海,一直對大海都充滿著向往。直到大學接觸到了海砂固化項目,便與海砂結下了不解之緣,由此開啟了一段“變廢為寶”的探索之路。“淤泥、渣土不過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些固廢的成分是以硅、鋁、鈣為主,具有很好的資源化潛力,通過有效的處置技術就能夠變成有用的資源。江河湖庫疏浚淤泥、渣土泥漿等淤泥質固廢主要成分都是無機硅酸鹽,但由于其存在狀態是高含水率、高粘性的,因此處理有一定難度。無論是還林還田還是堆放填埋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目前大部分淤泥質固廢都不符合還林還田的標準,無法通過還林或還田途徑處理,簡單堆放填埋不僅易造成二次污染,還會占用大量土地,尤其在土地資源緊張的發達地區難以實施,此路徑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
基于此背景,成銘釗團隊經過不斷研究和探索,決定采用集中資源化制磚+道路應用的方式來解決淤泥質固廢處置問題,通過集中建立的固廢資源化中心穩定可控地處理固廢,同時通過市政道路項目一次性大批量消納淤泥質固廢來做墊層和穩定層。
01模擬地殼運動,將淤泥質固廢再生利用海顧科技處理淤泥質固廢的核心技術是水熱固化技術,其機理是模擬自然堆積巖成巖過程。堆積巖的成巖過程是地表的硅、鈣質物質(類似于淤泥質固廢的成分)通過漫長的地殼運動不斷沉積,當到達一定的深度后溫度、壓力提高,就能夠發生成巖反應。堆積石再通過同樣漫長的風化和生物作用后又會變回泥土類物質,這就是自然界的成巖循環。但是其實漫長的是堆積過程,真正反應成巖的時間是很快的。水熱固化技術就是省略掉漫長的堆積過程,在工業條件下提供一個能夠成巖的溫濕度環境,在藥劑激發下促使固廢發生成巖轉變。
相比于傳統的水泥基工藝和燒結工藝只能將淤泥作為填料使用而摻比很低,水熱固化技術可以將淤泥作為主要的反應材料,所制成的建材中50%-90%都可以使用淤泥,同時對于淤泥含水率的要求可以放寬到塑限以上,大大提升了產品的競爭力。目前水熱資源化產品單塊磚的生產成本是同類產品的50%-70%。固廢資源化不僅要保證產品的強度等力學性能,也需要對固廢中的污染物進行有效固定,這對處置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處理都是先對固廢進行無害化處理,然后再進行資源化利用,但這樣處理成本較高。利用水熱固化技術處理固廢,可通過藥劑促使生成一些目標礦物,既能夠提高強度,同時又能夠對重金屬、氯離子、有機污染物等結合,形成穩固的化學穩定,在資源化的同時可實現無害化,極大降低了處理成本。
利用水熱固化技術處理淤泥質固廢可制成多種產品,可廣泛應用于建筑,市政,水利等領域。除此之外還可以做一些高附加值的產品,例如以各類固廢為主要原料的調濕內墻磚,可利用材料納米孔徑結構自動調節空氣濕度,能有效減少空調的使用,實現低碳節能。
02路雖坎坷,卻也收獲不少大二開始,成銘釗就已經開始做水熱固化的課題研究。本科期間,他課外業余時間一般都窩在實驗室做實驗,特別是參加“挑戰杯”比賽期間,為了保證實驗數據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他直接搭個小帳篷住進了實驗室,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樣的努力也讓成銘釗和他的團隊斬獲了挑戰杯全國特等獎,比賽結束后這個項目并未停止,成銘釗和小伙伴們商議繼續將水熱固化的項目做下去,推進產業化。
2017年初成銘釗創辦了上海海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技術服務的方式提供固廢資源化成套解決方案。開始的兩年由于當時技術不夠成熟加上缺乏經驗,損失了一些關鍵客戶,也遇到過惡意拖欠費用的問題,交了不少“學費”。在經歷了一些轉型后,海顧科技專注于技術門檻較高且處置需求旺盛的淤泥質固廢資源化領域。
去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海顧科技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由于項目周期較長,回款出現了問題,公司現金流告急。同時疫情對于一些客戶也造成了巨大影響,一些項目被迫停止。但隨著經濟的不斷復蘇,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海顧科技觸底反彈,快速拿下了幾個淤泥質固廢處置項目。這巨大的反差,成銘釗不禁感慨能有現在的發展“既受限于疫情,也受益于疫情。”
03環保大趨勢下力求突破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口穩步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國家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淤泥質固廢、城市固廢、工業固廢等產生量劇增,市場規模已達千億級別。在未來的5到10年內,隨著各地環保要求的提升,固廢資源化的市場將會越來越大,整個行業競爭越來越有序化、開放化、規范化、多元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環境污染治理總投資從2008年的4937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953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6.81%。“無廢城市”建設將持續推進固廢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更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廢環境影響降至更低。十三五”期間固廢處理行業投資規模超過3.5萬億元。從財政投資預算來看,未來有關固廢處理領域的行業發展前景廣闊。海顧科技始終以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立足之本,同時也在細分領域引領行業發展。牽頭制定了團體標準1項、參與制定地方標準2項,主導了“河湖底泥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示范項目)、“基于河口濕地資源的生態護岸和綠色修復材料制備”(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等多項國家、地方科研項目。未來,海顧科技還將涉足飛灰處理和CO2捕集利用等領域。
“創業是與自己達成和解的過程。”回顧創業的歷程,成銘釗在不斷反思中發現,自己在這個年齡段比起同齡人已經收獲了許多。雖然過程十分艱辛,但成銘釗并不后悔。“從個人的人生追求和自我成長來說,我覺得創業非常值得,路雖遠行則將至。”
走上創業這條路,成銘釗坦言他們的團隊都不是單純為了經濟回報,而是覺得在這過程中能夠體現自己的價值,也是在做一份自己喜歡的事業。“企業家孫陶然曾說創業是和平年代最靚麗的生活方式,確實其中的酸甜苦辣讓人快速成長。我們做的事情一方面是有價值的,另一方面也是對社會有一定貢獻的,相信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實現一定的價值回報。”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