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造出來后,貼牌蘋果。
2017年12月初,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烏鎮參加完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后,突然現身立訊精密位于昆山的一家工廠,并參觀了生產線。
這個工廠為蘋果代工制造無線耳機AirPods——這是蘋果旗下制造工序最復雜的產品之一,員工們必須把幾百個元器件裝入看起來非常輕巧的耳機中。
這次訪問彰顯了立訊精密作為蘋果公司核心供應商的地位。
4年多之后,市值超過3000億的立訊精密打算通過另一種形式,繼續維持自己果鏈龍頭的位置——投入超過100億元,切入智能汽車供應鏈。
2022年2月中旬,立訊精密宣布控股股東以100.54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入股奇瑞集團,并通過與奇瑞新能源成立合資公司的形式,從事包括整車制造在內的相關業務。
這是繼另一個代工巨頭富士康之后,果鏈再一次涉足智能汽車業務。
市場人士認為,立訊精密是在為代工蘋果汽車做準備,并以此尋求第二增長曲線。
果鏈巨頭轉型造車,能成功嗎。
借道奇瑞涉足造車業務
根據立訊精密發布的公告內容,其控股股東是從青島五道口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企業手里,花費超過100億元收購了奇瑞控股19.88%股權,奇瑞股份7.87%股權和奇瑞新能源6.24%股權。
公告顯示,立訊精密的造車路徑是通過和奇瑞新能源成立合資公司,從事整車研發和制造業務。
這次合作中,立訊精密計劃認繳5億元,獲得雙方合作子公司注冊資本的30%,奇瑞新能源則認繳11.67億元,持有剩余的70%。【TechWeb】9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出現蘋果拜訪日本,韓國汽車制造商,尋求在2024年推出蘋果汽車的消息之后,又有報道稱蘋果也在接觸亞洲的汽車供應商。
這意味著立訊系一共耗資超過105億元。
但后來立訊精密的表態又有所變化,稱自己不造車,核心目的是抓住機會窗口拼進全球Tier1 ,即成為車企的一級供應商。
根據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的表態,智能電動車是百年不遇的新商業機會,在中國車企借助智能電動車改寫汽車行業格局的背景下,她希望立訊精密也能夠抓住機會,成為類似于博世,采埃孚,電裝或者麥格納那樣的一級供應商。
這一目標的實現路徑,就是通過和奇瑞合作的合資公司推進ODM業務。
根據相關信息,一年多之后ODM產品將會投產。
對于合資公司的目標客戶,立訊精密也做了大概描述,即國外傳統車企以及國內智能電動車品牌。
這意味著立訊精密的業務似乎并不包括正在醞釀中的蘋果汽車。
有行業人士認為,這個表述是客觀而準確的,畢竟蘋果并未官宣造車,所以立訊不可能發布指向性太強的信息。
商業戰略專家周掌柜告訴創業邦,立訊精密通過奇瑞集團合作,尋求融入蘋果汽車產業鏈是一個確定性很大的戰略選擇,這意味著立訊在智能手機市場相對飽和的情況下,開始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招銀國際證券部資深人士白毅陽也表達了類似觀點,即立訊精密的成長史都是圍繞蘋果的,所以這次和奇瑞合資,是在為代工蘋果汽車做準備。
立訊精密尋求轉型
立訊精密所在的果鏈,供應商之間的競爭以嚴酷著稱。
2月下旬,市場傳出了有關立訊精密尚未獲得蘋果公司iPhone 14高端機型試產訂單的消息,這個傳言立即導致立訊精密盤中一度跌幅超過2%。
導致市場情緒不佳的一個原因是,立訊精密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新產能,包括在昆山投資110億建立全新工廠,以打破以富士康和和碩聯合把持的iPhone手機代工局面。
但如果不能成為iPhone 14的第一供應商,而是成為二供,對于立訊精密來說顯然不是理想的結果。
這差不多就是立訊精密過去兩年在財務方面的一個縮影——即代工蘋果業務因競爭力太大,營收和利潤增幅都在回落。
2019年,立訊精密的營收和歸母凈利增幅分別是74%和73%,2020年這兩個數字變成了47.96%和53.28%,2021年前三季度,又變成了36.09%和0.21%。
另外,之前歐菲光因為被踢出果鏈,在過去兩年虧損了差不多四五十億,市值更是縮水超過500億。
對此周掌柜認為,圍繞智能手機產業做布局的廠商,都會面臨比較大的壓力,所以才要尋找第二曲線。
他強調,盡管目前中國在智能手機供應鏈領域比較優勢明顯,蘋果還很難在其他區域找到合適的代工商,但蘋果中長期的戰略布局,大概率將會經歷一個從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到逐漸通過往東南亞轉移一部分供應鏈進行分散風險的過程,蘋果可能會扶持一些東南亞的廠商,這是個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趨勢。
在他看來,這些都是促成立訊精密造車的因素。
具體到造車層面,他也認為智能汽車已經越來越消費電子化,而且也趨近于立訊精密熟悉的那種生產方式,所以轉型新能源車在大邏輯方面沒有問題。
白毅陽也表示,立訊精密進入汽車行業最終很可能會往Tier1方向去轉型,未來也會供應一部分零部件。
但這兩步對于立訊精密來說,都意味著一個轉型的過程。
僅從企業轉型角度看,立訊精密已經有過轉型經歷——從2004年成立開始,立訊精密的核心戰略是綁定富士康,主要產品也只是連接器。
但是在掛牌資本市場前夕,立訊精密逐漸改變了唯富士康的戰略,開始通過收購形式,切入蘋果,華為等產業鏈,由此邁入果鏈陣營,并逐漸確立了以綁定蘋果為核心的發展戰略。
現在伴隨著和奇瑞達成合作,這種戰略可能將延續到智能汽車領域。
根據產業鏈傳出的信息,蘋果汽車可能于今年9月問世,并且已經有幾十輛原型車在美國加州秘密路試。
但也有行業人士提醒,造車不是造手機,兩者在制造層面的差異不是一個級別。
進軍汽車領域,能成功嗎。
從公開資料來看,立訊精密進軍汽車行業并不是一時突發奇想。
事實上,這家果鏈龍頭早在2012年,就開始經營與汽車有關的業務,產品主要是線束,電源解決方案等。
但根據財務數據,這些業務在立訊精密營收中的占比僅為個位數。
曾在某一線傳統新能源車企從事研發工作的李明認為,立訊精密想切入造車業務,挑戰巨大消費電子行業不需要什么技術積累,而且零部件少汽車則完全不同,擁有2萬個零部件,而且需要核心技術積累,同時汽車制造所需的體系支撐也遠超消費電子行業
對于立訊精密合作奇瑞解決制造問題,他表示汽車和消費電子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就是有門戶成見——跟手機廠商不約而同地選擇富士康或者立訊代工有所不同,國內各大車企集團分屬不同陣營,幾乎不可能選擇同一個代工商。
熟悉汽車行業的前博郡總裁助理徐禮德也強調,汽車廠家太多了,很難像手機代工領域那樣形成寡頭效應。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李國平直言,因為缺乏核心技術,立訊精密進入汽車代工領域賺不了什么錢。
白毅陽也認為,汽車代工利潤率比較低,從行業來看不會高于整車價格的5%。
這甚至不及手機代工利潤率。
根據立訊精密2020年 年報,其在消費性電子業務方面的毛利率為17.85%。。
另一個代工巨頭比亞迪電子2020年的毛利率約為13.2%。
對于智能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商業戰略專家周掌柜表示,最有可能的發展形式就是類似于百度那樣擁有一定汽車電子,半導體和軟件能力的公司,和傳統車企在制造方面進行合作,這種情況下主導權一般掌握在與汽車智能化相關的技術公司手里,主機廠的角色只是去實現產品。
另一方面,就是主機廠通過汽車電子供應商方面的多元化選擇,再結合自己在智能化方面的研發,從而支撐自身品牌不斷發展這兩條線將會并行,同時進化
同時,相對于富士康,立訊精密造車進展略慢。
早在2015年,富士康就打算造車,還聯合騰訊,和諧汽車成立了和諧富騰,不過最終無果而終。
隨后幾年,富士康屢次嘗試造車,其中包括投資拜騰,以及和吉利成立合資公司專事汽車代工,甚至還發布了純電動車品牌Foxtron。
但到目前為止,這些布局并未引發多少波瀾。
李明認為,在蘋果造車還沒成型的情況下,果鏈造車的結果很難說,越南,印度很快就能代工手機,但汽車就未必。
*注:文中李明為化名
原文標題:除了富士康,這家果鏈公司也想為蘋果汽車貼牌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qiche/22475.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