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學院“蜂”起云涌實踐團隊走進寧波龍觀鄉的中華蜜蜂養殖基地開展暑期調研。實踐團隊成員實地參觀隱藏在山坳里的“空中生態農業”,圍繞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產業模式等與基地負責人進行深度訪談。
龍觀鄉地處“浙東綠肺”四明山東麓,境內叢山連綿,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四明山一帶的養蜂歷史更是可以追溯到明代成化年間。自2022年以來,龍觀鄉加快探索生物多樣性友好鄉鎮模式,將生物多樣性內容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及鄉村治理的全過程。
生態蜂場里一個個蜂箱整齊排列,蜜蜂飛舞,四處采蜜。團隊成員們跟隨養蜂人帶上防蜂帽,打開蜂箱蓋板,查看蜂箱內的產蜜情況,無數只小蜜蜂正趴在蜂巢上,嗡嗡作響,好不熱鬧!“四明土蜂是中華蜜蜂的一種,個頭較西方蜂種偏小,體色更黑,具有靈敏的嗅覺和良好的抗寒能力,適應性較強,能采集附近山區、丘陵方圓5公里的野生花蜜,在產出蜂蜜的同時也能夠促進當地的生物多樣性。”苗技術員這樣向團隊成員解釋。實踐團隊一邊觀察蜂箱結構與蜜蜂動態,一邊向養蜂專家調研科學選育、活框飼養等現代化養蜂技術,對這種隨處可見的“甜蜜釀造者”有新的了解。
實踐團隊從基地負責人張海紅女士的訪談中了解到,從2022年開始,龍觀鄉依托“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引進蜜蜂養殖企業,建立中蜂生態平衡保護基地。易樂達農業科技公司更是帶團隊和技術落戶龍觀鄉,同5個村簽訂了蜂產業合作協議,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助力蜂農增產提質。目前,龍觀鄉的養蜂量已經從原來大約1000箱增至2000多箱,產量從每箱10斤提升到18斤左右,價格也從每斤80元漲到150元,每戶蜂農平均增收15000元。
團隊成員們深入了解了龍觀鄉養蜂特色產業發展之路,以及鄉村振興在新時代的重要意義。實踐隊長袁航同學表示,團隊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養蜂在智能化、數字化水平上存在較大進步空間,團隊成員接下來會將電子、計技等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助力龍觀鄉智能蜂箱的研發和數字化蜜蜂保種場的建設,以自身力量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建設,做新時代有擔當的有為青年。社會實踐的指導老師邵燁波提到,“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了解龍觀鄉在發展中華蜜蜂保種等生態友好型產業的現實舉措,讓大家在鄉村振興的大課堂上受教育、學知識、長本領。”(邵燁波 李楠鎧)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