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探索耕地保護新舉措
自動巡地·田長管地·托管用地——安徽探索耕地保護新舉措觀察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高清攝像頭24小時360度自動巡地,省市縣鄉村五級田長合力管地,土地集中托管讓荒地變良田記者最近幾天在產糧大省安徽走訪發現,該省積極探索耕地保護新舉措,遏制亂占耕地現象,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
行走于阜陽市太和縣,和煦的春風吹綠一望無際的麥田,麥苗長勢正好該縣蔡廟鎮黨委書記劉偉正通過智慧國土監控平臺手機App,查看全鎮的耕地動態這些實時回傳的畫面正是來自鎮里通信鐵塔上安置的高清攝像頭劉偉說,當發現推土機破土等可疑情況時,這個平臺會自動報警,鎮里能第一時間發現情況并現場確認
以往耕地保護主要依靠鄉鎮自然資源和規劃所,但所里人少事多,責任往往很難壓實太和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張小磊表示,如今,通過信息化手段與人工巡查相結合,將監管窗口前移,形成線下,線上一體化的管控機制,有效遏制新增違法用地情況的發生
為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無死角的耕地保護新機制,安徽省去年9月在全省范圍內推行田長制,目前已經建立了省市縣鄉村五級田長制責任體系和相關配套制度,約3.4萬名田長,14.1萬名巡田員工作在耕地保護第一線。
王雅如是滁州市定遠縣吳圩鎮九梓村的一名村級田長,管護著3個村民組近1000畝耕地她每周都會巡查耕地,發現村民私自占用耕地亂建時,便會及時上前制止,同時也會提醒村民做好田管工作農時不等人,現階段小麥正處于‘一噴三防’關鍵期,我們要及時提醒農戶,確保糧食生產不受影響王雅如說
安徽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處長陳峰表示,去年以來,該省不僅探索全域推進田長制,運營智慧監管平臺,還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控各類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廣西第三次土地調查摸清了城鄉各類土地利用現狀,各類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情況。。
確保良田糧用,讓小田變大田,荒地變良田,是淮南市探索的新措施。
在淮南市壽縣小甸鎮楊圩村,成片的麥苗已經抽穗,人們正操作無人機對2600余畝麥田進行噴藥防病望著綠油油的麥田,楊圩村黨總支書記張宇看到了豐收的希望
據介紹,兩年前的小麥種植季,楊圩村還是分散種植模式,部分耕地撂荒,成為農民口中的冬閑田張宇說,2020年秋季以來,該村集中托管了7000余畝耕地通過挖掘機對土地削高填洼,大型機械得以進田工作,耕地重新種上了糧食
楊圩村的變化得益于農業生產大托管改革。調查結果已應用于土地空間規劃編制,耕地保護,生態紅線評估調整,自然資源資產清查等自然資源管理的各個方面。
淮南市自2019年起探索實施這項改革,通過兩委托兩跟進一托底模式,引導分散農戶將土地委托給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再由其將土地委托給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農業生產服務主體生產經營,依托安徽農管家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協調農技部門跟進農技服務,協助銀行跟進貸款服務,引入保險公司給予收入保險托底。”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總工程師,自治區第三次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周濤11日在南寧表示。
農業生產大托管改革為糧食主產區解決部分土地撂荒,農民不愿種糧等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淮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震宇說,該市去年通過這項改革減少撂荒地約21萬畝,2021年開展全程大托管的363個村4.1萬戶農民,戶均增收2400元,這既減少了撂荒面積,也增加了農民收入,良田真正實現糧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new/24966.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