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支持科技創新。2012年至2020年,全省累計投入科技資金603.1億元,年均增長10.8%;我們將毫不妥協地實施減稅降費政策。2019年減輕社會市場主體負擔799億元,2020年減輕負擔1608.5億元。“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投入生態文明建設資金3022億元,年均增長10%.
今天,從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各級財政部門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認真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強財政收支管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助力和服務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12年至2020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7.9%,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年均增長10.4%,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的財政支持。
推進國家戰略,加快國家賽事落地是有效的。
“三大事件”是有力保障。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全力加強政策資金保障,積極推動交通、生態、產業三大重點領域突破。“十三五”期間,實施1611億元促進交通一體化發展,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投入省級以上轉移支付資金129.2億元,支持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省會以85.2億元推進重點項目合作示范基地和現代商貿物流基地建設。圍繞雄安新區規劃建設,2018年以來,累計發行省級以上財政資金和新增政府債券2285.3億元。聚焦2022年冬奧會籌辦工作,“十三五”以來,累計籌集省級以上資金260.3億元,新發行政府債券和專項國債445.1億元,支持張家口賽區籌辦工作順利開展和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支撐,一直是金融支持的重點。一方面,財政科技投入不斷增加。2012年至2020年,全省累計投入603.1億元,年均增長10.8%,其中省級財政投入160.2億元,年均增長15.3%。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政策機制,積極推進省級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通過綜合運用后補助和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中小科技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雙倍增計劃順利實施。“十三五”期間,中小科技企業從2.9萬家增加到8.7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從1628家增加到9400家,增長近5倍。
改善民生福利,民生投入只會增加。
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們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堅決扛起財政部門的政治責任,全力支持和打贏這場硬仗,推動“兩保三保”全面實現。232.3萬農村建卡貧困人口全部穩步脫貧,6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十三五”期間,全省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03億元,其中省級投入22.2
前所未有的生態管理投資。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利。2012年至2020年,全省累計投入生態文明建設資金4143億元,年均增長17.8%,高于同期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4個百分點。同時,全國率先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冬季清潔取暖、山水林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黑臭水體治理等試點,著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十三五”期間,全省PM2.5平均濃度由2015年的74 g/m3降至44.8 g/m3,累計超采地下水減少43.5億m3,新增國家級綠化面積3953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1%提高到35%。
民生穩步改善。各級財政部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民生的投入只是逐年增加。“十三五”期間,民生支出比重穩定在80%以上。努力支持疫情防控。2020年以來,全省累計投入防疫經費234.6億元,撥付疫苗采購經費76.1億元,有力保障了全省疫情防控發展。積極支持教育優先發展,建立健全財政教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2012年至2020年,全省教育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達到10182.7億元,年均增長9%,教育支出占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六分之一以上。大力支持就業創業。2012年以來,各級政府累計投入就業補貼265億元,全省失業保險基金用于穩崗補貼返還71.8億元。全面落實提高社會保障標準政策,連續17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連續15年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由2012年的月人均55元提高到2021年的113元。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從2012年的4020元和1847元提高到8520元和5573元。
完善政策機制,助力經濟提質增效。
精準支持經濟發展。積極拓展金融融資渠道。2015年以來,全省累計發行新增政府債券8330億元,支持2萬多個公益性項目建設;規范推廣PPP模式,簽約落地項目324個,動員社會資本5031億元,為全省穩投資、擴內需、補短板提供了強勁動能。專門研究制定了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10項財政政策,近三年實現獎勵資金42.5億元,有效調動了縣級搶抓財力、促發展的積極性。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的縣從2017年的29個增加到2020年的44個。我們有效地發揮了財政和金融政策的共同作用。六年來,累計落實省級以上財政資金200.8億元。通過保費補貼和金融激勵等手段,推動保險機構為企業和農戶提供風險保障。
7億元,引導金融資源1209億元流向重點產業、小微和民營企業,有效緩解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財稅改革扎實推進。財政體制改革方面,相繼出臺教育、科技等11個領域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方案,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省與市縣財政關系基本建立。稅費制度改革方面,“營改增”改革順利實施,環保稅啟動開征,水資源稅作為全國首批唯一改革試點成效顯著,離境退稅政策有序落地,車船稅、耕地占用稅等政策不斷完善,省立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在全國率先實現“清零”。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new/15289.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