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素能夠令人食欲大增,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了解自身食欲的調節機制,對癥下藥,方可更好地實現降糖減重的目標。
饑餓素是首個被確定的食欲增加激素,進餐前饑餓素濃度高,進餐后饑餓素濃度快速下降。而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是一個典型的食欲抑制激素,進餐前GLP-1濃度低,進餐后濃度快速升高。研究表明,外源性補充全人源GLP-1可降低兩餐間隔期間饑餓素水平間接抑制食欲。
近年,國內藥企先后開展了對GLP-1受體激動劑的研發。其中,仁會生物于2016年底成功研發出全球首款全人源GLP-1類藥物——貝那魯肽,該藥也是我國糖尿病領域的第一款原創新藥。
下文就分享一下饑餓素和GLP-1這兩個影響食欲的重要激素,并通過一個研究看看外源性輸注GLP-1能夠降低饑餓素水平,從而抑制食欲。
食欲增加激素:饑餓素
作為第一個被確定的食欲增加激素,饑餓素主要由胃底細胞分泌,進餐前饑餓素濃度高,提醒你必須吃飯了;進餐后饑餓素濃度快速下降,提醒你已經得到了足夠能量,不要再吃了。
如果進餐后饑餓素不能快速下降,或者非進餐狀態下饑餓素太高,就會出現病態的饑餓感。明明已經吃飽了但還是覺得餓,明明只有五分餓但感覺還能吃下很多東西,出現這種情況的長期后果就是進食過多,脂肪堆積,導致肥胖。
食欲抑制激素:GLP-1
作為典型的食欲抑制激素,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主要由腸道L細胞分泌,與饑餓素相反,進餐前GLP-1濃度低,進餐后濃度快速升高,它跟饑餓素總是“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的對著干。
因此,有理由認為基于生理性GLP-1開發的藥物(GLP-1類藥物)的減重效果至少有一部分得益于抑制饑餓素,即通過外源性補充GLP-1來降低饑餓素水平,糾正病態的饑餓感。
GLP-1 VS饑餓素
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醫學院歐洲的Holst教授及德國圣約瑟夫醫院Meier教授針對外源性輸注GLP-1能否降低饑餓素水平合作開展了一項研究。Holst教授是GLP-1的發現者以及第一個闡明機制的科學家,Meier教授是首個發現長效、短效GLP-1制劑具有不同作用機制的科學家,這兩位大牛教授經常合作開展研究項目,在很多GLP-1生理機制方面有突破性進展的研究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該項研究發表于2007年,共納入14例健康志愿者,持續靜脈輸注全人源GLP-1或安慰劑(全人源GLP-1劑量為1.2pmol/kg/min),每次輸注持續390分鐘(從-30分鐘開始至360分鐘結束,前面30分鐘輸注旨在等待GLP-1血藥濃度趨于穩定),輸注30分鐘后給予標準餐。
結果顯示:1)安慰劑輸注期間,饑餓素濃度在進餐后早期(餐后60分鐘內)快速下降,隨后逐漸回升,在進餐后晚期(餐后240-360分鐘)回升至進餐前水平,如下圖藍線所示。2)GLP-1輸注期間,雖然饑餓素在進餐后早期略有上升,但隨后快速降低,并在進餐后120分鐘降至低水平并維持,顯著低于安慰劑組,如下圖綠線所示。
全人源GLP-1抑制餐后晚期饑餓素回升,降低兩餐間隔期間的饑餓素濃度。在此之前很多人認為GLP-1誘導飽腹感和抑制食欲是通過直接抑制中樞神經和延緩胃排空來實現的,而這項研究發現外源性補充全人源GLP-1可以降低兩餐間隔期間饑餓素水平間接抑制食欲。
參考文獻
Glucagon-like peptide 1 (GLP-1) suppresses ghrelin levels in humans via increased insulin secretion. Regul Pept. 2007 Oct 4;143(1-3):64-8.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jiankang/35463.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