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錦生,京劇啟蒙教育家!出生在梨園世家,父親是著名京胡演奏家汪本貞先生,從小的家學淵源,讓她愛上京劇。熱愛幼兒教育事業,從事幼教五十余年,投身京劇啟蒙教育三十年,可以說為幼兒教育,為京劇啟蒙貢獻了終身。1994年創辦本真兒童京劇培訓學校,進而編撰《京劇啟蒙》教材系列讀本,推動京劇藝術的普及和傳承。
汪錦生的干練和強勢,是認識汪錦生的人公認的。只要她認準的事情,就會一直做下去,直到做成為止。在京城文化圈,關于汪錦生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她熱情,她執著,她永遠如一團火,發出溫暖的光和熱!半生的幼兒教育,讓汪錦生從骨子里喜歡孩子;出生于藝術世家,對京劇的喜愛,從骨子里希望將京劇藝術傳承下去。從來沒有見著一個人如此真摯,如此熱愛京劇事業;京劇是中華文化重要的藝術,喜愛京劇,就是接受傳統中國文化。文化斷層,是一個民族的悲哀,近現代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中國很多優秀文化已經出現斷層!而京劇藝術也不樂觀!對孩子的愛,對京劇藝術的喜歡,一定要讓京劇藝術傳承下去,一定要讓孩子們從小就喜歡上京劇藝術!
為此,汪錦生絞盡了腦汁!結合自己的經驗和京劇藝術的優勢,怎么讓孩子們喜歡上京劇呢?那還得從孩子們的天性出發,孩子們都喜歡玩游戲,喜歡聽故事!能不能把京劇戲曲編成游戲和故事呢?汪錦生拜訪了京城眾多的京劇名家,結合他們的經驗,反復論證和實踐。為了普及京劇藝術,汪錦生勇挑重擔,編著了一套進階式《京劇啟蒙》系列讀本。這套系列讀本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以人為本關注幼兒心理發展規律,重視教育教學規律的合理運用,將京劇教學特點巧妙融入教材,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精神。內容由淺入深、圖文并茂、淺顯易懂、趣味性強,使少兒在聆聽故事、欣賞圖畫、學習動作與唱腔的過程中,就能接觸到京劇,感受到京劇藝術!本套系列讀本同時可面對廣大的初學京劇的愛好者,成為幫助讀者建立最初京劇藝術概念的最好入門書籍。它不但吸收了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而且創造出一種嶄新而高效率的教學方式。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歐陽中石為該系列讀本題寫書名并作序。著名京劇藝術家梅葆玖、王金璐,北京京劇院院長王玉珍,書法家米南陽,北師大梁志燊等都為此系列讀本親筆題詞;著名的漫畫大師李濱聲先生親自為此系列讀本配制了插圖。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汪錦生離開家鄉北京支持祖國邊陲建設。1970年,她成為一個混齡班幼兒的教師。1981年,回北京兩年的汪錦生接受北京市海淀區郵政局領導的委托,籌辦北京市海淀區郵政局幼兒園。1993年,為宏揚民族文化她又辦起了本真兒童京劇藝術學校;1994年,本真雙語藝術幼稚園在二里莊小區創建。汪錦生打造了幾個“一”:唯一一家以京劇教育為特色、第一次引進“雙語藝術”概念、第一次提出“以人為本”的理念。1995年,本真雙語藝術幼稚園(二里莊園)誕生;2000年,本真雙語藝術幼稚園名流園出世。
汪錦生完全可以清閑地享受豐厚的物質生活,然而,她為了幼兒京劇啟蒙教育,不計付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她的付出,讓本真的孩子們走進一個個重量級京劇殿堂,無論走到哪里,本真小朋友們組成的演出隊伍,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兒女們眼中,媽媽就是在這樣不計回報地付出著。這樣的媽媽沒有缺點,這也成為她最大的缺點。汪錦生的子女們的心情異常復雜。女兒說:“看著母親的付出,我很感動,也很無奈。畢竟不是二十幾歲的年齡了,為了工作,每天夜里工作到兩三點鐘,這讓我們很擔心。為了幼兒教育和京劇啟蒙教育,把自己的所有積蓄都投入進去,從現實的角度講,讓人很無奈。母親經常說‘精光!精光!’”為了孩子們的京劇啟蒙的事業,汪錦生幾乎付出了所有!
京劇這門國粹藝術,在其形成過程中不僅吸納了我國古典說唱、詞曲、舞蹈藝術的精華,同時又把武打、劍術和啞劇等技巧也綜合起來,從而形成了京劇中唱、念、做、打有機綜合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從古到今,通常采取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承,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京劇藝術是博大精深的。毋庸置疑,普及、啟蒙京劇是更好地傳承、創新與發展京劇的關鍵之一。如何讓博大精深的京劇藝術得到普及、傳承和發展?汪錦生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了京劇啟蒙教育中,致力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兒童在體驗中學習京劇,在學習京劇的過程中理解、熱愛民族文化,并以實際行動弘揚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文化。
2005年12月10日,紀念著名京劇音樂藝術大師汪本貞先生誕辰90周年京劇音樂會在長安大戲院隆重上演。本次活動由汪錦生精心策劃、準備、組織和實施,白燕升擔任主持,以一種無可挑剔的恢弘大氣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著名演奏家燕守平用時而委婉,時而高亢激昂的方式演奏了曲牌《梅花》,以“梅花香”頌揚汪本貞先生對藝術執著追求的高尚品格,把整場演出推向高潮。年輕演員興高采烈的對汪錦生說:“感謝您組織這次活動,感謝您給了我們這次展示的機會!”歐陽中石先生觀后不無感慨地對汪錦生說:“汪本貞先生的女兒,對父親如此孝順,為京劇藝術、為父親做出的貢獻是前所未有的。”
為了進一步探索和總結幼兒京劇教育的特點和規律,2006年,汪錦生承擔了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重點科研課題《中國民族文化促進兒童素質全面發展的實踐研究》的科研任務。通過這一科研課題,進一步推動了京劇啟蒙教育的研究和實踐發展。本真的孩子們無數次出現在國家重量級京劇藝術殿堂,長安大劇院留下本真孩子們的身影,中央電視臺的《空中劇院》傳出本真幼兒美妙的聲音,梅蘭芳劇院見證本真小演員的成長和成就……
對汪錦生來說,2008年12月8日,是個非常特殊的日子。這一天,北京少兒京昆藝術教育學會啟動儀式在梅蘭芳大劇院舉行,首屆少兒京劇藝術展演隆重登場。北京少兒京昆藝術教育學會是一個以團結少兒京昆領域的組織和個人,共同啟蒙、普及、發展和振興少兒京昆藝術的非盈利性組織,是在汪錦生的熱情倡議和精心籌備下誕生的。在這里有汪錦生一生的夢想,讓更多的人認識京劇,喜歡京劇,把京劇藝術發揚光大,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本真,演繹精彩人生!走近汪錦生本人,就能強烈地感受到她積極進取、坦誠率真的本色。“精”、“新”、“實”、“正”、“誠”這五個字所凝練的浩然之氣在她身上有著實實在在的體現。“精”:精益求精——精心設計奮斗目標;精心打造工作隊伍;精心研究特色管理機制; “新”:開拓創新——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積極探索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實”:實事求是——立足現實、著眼未來,從國內幼教事業的現實出發,腳踏實地的做每一件工作。“正”:正直無私——敬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相信群眾,尊重群眾。無私無畏。“誠”:真誠坦蕩——以嚴明的制度約束人,以真摯的情感溫暖人。她的真誠坦蕩讓人如浴春風。
經歷歲月的洗練,在汪錦生的領導下,本真幼兒園確立了“以人為本、教人求真”辦園宗旨。充分體現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就是樹人,“德”是立人之本,“真”是做人的根本態度。多年的教育、管理實踐使汪錦生認識到,要實現有效的教育和管理,需要向同行學習、向書本學習,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本真總結出了“雙十化”的教育模式——“特色教育常規化”、“管理模式規范化”,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上世紀九十年代,某報社記者去采訪汪錦生,在參觀幼兒園的過程中,記者問是否邀請專家指導幼兒園工作?汪錦生坦率地說,我就是專家,對幼兒教育和京劇啟蒙教育,我專注、專心、專意、專情、專誠、專力……可見一斑。自信、坦率、直白中有對幼兒教育事業和京劇啟蒙教育的無限激情與癡情摯愛。汪錦生常說:“我在有愛的地方——對孩子有愛,對京劇藝術有愛,就有堅定的決心,并有信心能將這份愛永久地保存。”
這一生,濃縮了您的青春與夢想、激情與感動,怎能忘記您甜美的微笑,慈愛的目光,絲絲軟語柔情;
這一生,怎能忘記千百孩子投入到您的懷抱,您為他們插上快樂的翅膀,扶助他們邁出了多彩人生的第一步;
這一生,您把掌聲送給了孩子,把喝彩送給了孩子,留給自己是的疲憊身體,滿頭華發;
這一生,您走過了如火的青春,歷經苦樂的中年,迎來了金色暮年,一路汗水,一路收獲,桃李滿天。
每個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汪錦生選擇了把自己一生奉獻給孩子,奉獻給京劇啟蒙教育!有幾個人能如許執著,有幾個人為一件自己喜歡的事奉獻終生!汪錦生她做到了,不但為孩子們奉獻了一生,還編撰了孩子們通俗易懂,寓教于樂的《京劇啟蒙》教材,為京劇文化傳承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汪錦生,不愧為京劇啟蒙教育藝術家!
編撰:李建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yishu/42829.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