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敬(1839-1915),字惺吾,自號鄰蘇老人。湖北宜昌宜都陸城人。楊守敬是清末民初的三峽文化名人,世人多知道他是著名的書法家,殊不知他杰出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既是歷史地理學家,又是版本目錄學家、金石學家、書法家、藏書家。在以上這些學科領域內,他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1880年,楊守敬作為一名公使隨員的身份赴日,但他身為一名杰出的書法家、學識淵博的國學大師,尤其是他以“儲藏之富、當世罕匹”的卓越的藏書家進入東瀛,攜帶了漢魏六朝碑版原拓13000多件,漢印60方,古錢幣等稀世珍品達近700枚之多。這些上國神品令日本學者大開眼界,艷羨不已。他的書法理論傳授給日本書法家后,旋即在日本刮起一股興碑帖與篆隸書的旋風,日本書法史家木神英山將楊守敬在日本書壇的影響喻為“楊守敬的旋風”。開創了日本書壇的新風。
楊守敬的書法成就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而且蜚聲國外,特別深受日本書壇的景仰,形成一個俊彥眾多的楊守敬書法流派。楊守敬楷、行、隸、篆兼擅,被日本書壇推為日本現代書道化之父。
日本當時退政的幕府將軍十五代貴族德川慶喜也經常和楊守敬研討書法,金石古籍的交流,楊守敬一直都是德川慶喜家的座上之賓,后來楊守敬先生任期已滿不日回國辭行之時。德川慶喜拿出兩個木盒子交給了楊守敬:自此一別,不知今生是否還能再見楊先生,這里面各是一只茶盞,祖上說是明朝流亡皇室所遺留之物,它是貴國歷史上大英雄用過的物品,這兩件寶物原本也是貴國流出的東西,我非常敬佩楊先生的學識和為人正直,現托囑先生把這件本屬于你們國家的東西帶回故土去,也算完成我最后的心愿。
“正氣盞”內窯變藍釉鐵銹斑
楊守敬同年五月自東瀛攜宋元刻本等萬余,月后回宜都故里,因弟楊先三常年吸食鴉片,將祖上田租地契房契鋪面悉數抵押,虧空累累,家中妻子李氏每日只食一頓飯,靠給人漿洗度日,甚是艱辛,看著凄慘家景,楊守敬不禁淚流滿面,囧境中就去尋到宜都當地鄉紳王善人;也是楊家姻親王遠好(撰寫圍爐夜話·王永彬族孫)相求,幫忙為楊家周旋虧空的債務,在王善人的援手之下,重立字據,楊家田地、祖宅都悉數返還;當時楊守敬也剛剛回國,手中拮據,對于龐大家族虧空也只是杯水車薪,絕大部分是王善人通過身望替其填補償付妥善處置,正是這樣一位姻親亦師亦友的王善人解楊家之憂患而不圖回報。楊守敬感大恩于心,思前想后遂將帶回的兩只木盒上分別寫有文丞相盞,岳王爺盞字樣的兩只茶盞贈送給王善人,并叮囑此茶盞乃民族魁寶,今苦于史籍佐證,萬幸大德仁慈之家方可承前啟后,切不能推辭爾!
“正氣盞”注水后出現等邊水線·又稱斗茶神器
由于當時社會原因加上太平軍,捻匪,再后來軍閥混戰禍亂不斷,盜匪兵患頻繁;王家為避免禍災,對外從不敢走漏半點風聲。以傳家寶傳男不傳女的方式世代相傳,現傳至七世孫王朝兵手里。他說如今國富民強了,社會需要民族凝聚在一起。“正氣盞”重現也是代表了文天祥浩然正氣和民族精神!
文天祥的視死如歸強烈的愛國情懷,具有深沉性、深刻性和深邃性等特點,它影響著每個人的思想、感覺、志向、行為和一生的經歷,它在一個人的情緒和情感生活中起著核心作用,它對于整個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具有深層的影響。
我們在追憶文天祥為國為民奮斗一生的過程中,深深地感受到,愛國主義是他一生永恒的思想基礎,是他精神生命中永生的根、永恒的源。
文天祥的愛國情結在他堅強不屈的斗爭中得到了提煉和升華;他的人格更加完美,性格尤為堅強:他志堅如磐石。在他的身體現了以身殉國的愛國精神及最優秀的民族大義。他自愛自強、大公無私、簡樸廉潔,勇于直面人生的艱難,敢于挑起國家存亡、民族復興的重擔。今天,他所遺留下來的器物“正氣盞”也如同文天祥精神,不愧為“國之瑰寶”,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生正氣,高風亮節,福佑中華,光耀千秋。
“正氣盞”第三十一代傳承人王強
南宋文天祥“正氣盞”文化交流咨詢:13329810728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yishu/18439.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