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發文稱,2023年歐洲麻疹病例呈指數級增長,較2022年增加1820%;其中,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英格蘭地區報告超過300例麻疹病例,且病情可能進一步蔓延。此外,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報告的麻疹病例數也較2022年增加了255%。
幸運的是,2023年《中華醫學雜志》報告顯示,隨著麻腮風疫苗的普及,我國正接近麻疹消除狀態。
*香港時代醫療提醒,周圍沒有人患麻疹,并不代表麻疹病毒不存在,如果孩子沒有接種過含麻疹成分的疫苗,有可能感染病毒后而發病。特別是人群密集的地方,稍有不慎,孩子容易“中招”患病。
麻疹是什么病?這種病的傳染性堪比水痘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高度傳染性,主要通過感染者的呼吸道飛沫傳播,與患者密切接觸或直接接觸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也可被傳染。接觸麻疹病毒后,約90%的易感人群(沒有建立麻疹免疫者)將被感染。
當麻疹病毒入侵人體后,會在呼吸道快速傳播,引起類似普通感冒的癥狀,如發熱、咳嗽、流鼻涕和紅眼;隨后癥狀會越來越嚴重,可能出現高熱(體溫達到39℃~40℃)、臉上出現紅色皮疹等。發熱通常在皮疹首次出現后持續2-3天,同時皮疹也會自上而下擴散至身體其他部分。
總而言之,麻疹的最主要臨床特點可概括為“燒3天、出3天、退3天”,即發熱3天開始出皮疹(仍繼續發熱);皮疹在3天內按照頭面、頸部、胸腹部、四肢、手心、腳心的順序,由上至下逐漸發展至全身;退疹與出疹順序一致,先出先退,后出后退。
如何預防麻疹?多重預防手段并舉
雖然目前沒有針對麻疹的特效藥,不過麻疹屬于自限性疾病,因此大多數患兒在發病后的2-3周內自行康復。但在營養不良的兒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麻疹可以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包括失明、腦炎、嚴重腹瀉、耳部感染和肺炎等。美國CDC報告的麻疹病例中約有30%會出現一種或多種并發癥。
也就是說,面對麻疹的突如其來襲擊,各位爹媽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從日常生活切斷傳播途徑,細心呵護孩子的健康:
● 勤洗手:飯前便后或回家后,需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動水清洗干凈雙手。
○ 常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建議每日開窗通風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
● 掩口鼻: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屈肘遮住口鼻,用過的紙巾應及時扔到垃圾桶內并及時洗手。
○ 保持個人及環境衛生:勤洗澡、勤換衣物和被褥,換洗后的衣物和被褥最好在陽光下暴曬。
● 及時接種疫苗:接種含麻疹成分的疫苗是預防麻疹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
“苗王”地位舉足輕重,但不良反應也讓爹媽擔心不已
現時我國已經將麻腮風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一類疫苗),接種對象及劑次為8月齡、18月齡各接種1劑,共接種2劑。
數據顯示,全程接種二劑次的麻腮風疫苗對麻疹和風疹的保護率可達97%,對流行性腮腺炎的保護率可達88%。這一數據充分證明了麻腮風疫苗在預防傳染病方面的卓越效果。因此,麻腮風疫苗被譽為“一苗防三病”的“苗王”,在兒童免疫規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由于麻腮風疫苗采用減毒活病毒技術制成,通過模擬人體感染病毒的過程,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從而獲得免疫保護。因此,部分接種者在接種疫苗后可能會出現類似麻疹、風疹和腮腺炎病毒感染的癥狀(如發燒、皮疹等)。
不過,各位爹媽不必過于擔憂。與“真”病毒相比,減毒活疫苗的毒力大大減弱,即使接種疫苗后出現癥狀,也比自然感染要輕得多。隨著機體免疫反應的產生,病毒被逐漸清除,這些癥狀也會隨之消失,期間只需密切關注孩子的狀況即可。
據統計,種麻腮風疫苗后一般反應和異常反應的報告發生率分別為68.95/10萬劑和14.16/10萬劑。其中高熱反應的發生率為27.09/10萬劑,過敏性皮疹的發生率為13.34/10萬劑。
也就是說,每完成一萬劑次的接種,不良反應的發生例數也僅僅為個位數,遠遠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可怕。再者,與不打疫苗所造成的危害性相比,種疫苗后所出現的不良反應是輕微且短暫的。
除了接種麻腮風疫苗外,目前香港時代醫療還提供四痘混合疫苗接種服務,不僅可以同時預防水痘、麻疹、風疹和流行性腮腺炎四種疾病,還可以減少寶寶分開接種疫苗的總針數,以及提前于15月齡寶寶提供全面保護,詳情可瀏覽:https://cn.medtimes.com.hk/mmrv-vaccine。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