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改革2021年度案例”最終名單發布。全國僅20個案例上榜,該名單經專家組討論從1500多個“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中推薦確定,年度案例涉及高質量發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科技創新、共同富裕、鄉村振興、數字化改革等年度改革熱點。作為由數字醫療主導的區域醫改探索,“山東省濟南市‘互聯網+醫保’大健康平臺推動‘三醫聯動’”獲選。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艾指出,年度案例充分反映了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在地方的深入推進和取得的豐碩成果,對促進地方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山東互聯網醫保大健康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山東大健康平臺”)曾因開出全國首張平臺型互聯網醫院的醫保電子結算單備受關注,其探索經驗至少有兩個關鍵點——宏觀上,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通過積極的政策設計,釋放產業側的潛力;微觀上,打通互聯網+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的全流程服務,培育“以健康為中心”的健康管護體系(HMO)新業態,實現了群眾得實惠、醫院有發展、醫保更高效。
近年來,數字健康逐步回歸“嚴肅醫療”的定位。顯然,以山東大健康平臺為代表的HMO探索呼應了這一趨勢,它們與醫療體制改革協同,在醫療、醫藥、醫保等領域不斷滲透和突破,塑造出新的產業形態……數字健康產業也開始找到價值落地的新路徑。
構建“互聯網+醫保+醫療+醫藥”保障體系
資源分布不均衡、醫保基金使用效率低、醫藥供需銜接不暢等問題一直是我國新醫改的難點和痛點,而“互聯網+醫療健康”在盤活區域醫療資源、優化醫保基金使用效率及暢通藥品供應鏈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9年,山東省印發《山東省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建設行動計劃(2019-2020年)》,提出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發揮優勢企業作用,建設互聯網醫院運營平臺,提高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
隨著“互聯網+醫保”破冰,2020年4月,山東省與濟南市醫保局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推動搭建山東大健康平臺,構建“互聯網+醫保+醫療+醫藥”綜合醫療保障服務體系。
國內最大的數字醫療服務平臺微醫作為主要發起和運營方,在平臺上線當天就為一位市民開出了全國首張平臺型互聯網醫院的醫保電子結算,真正實現了互聯網+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的全流程打通。
據平臺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互聯網+醫保”支付政策、技術以及監管手段趨于成熟,山東大健康平臺充分通過發揮醫保支付的杠桿作用,圍繞服務民生進行流程再造,為全省已失能半失能人群、慢病患者、困難群體、老年人等提供網上問診、慢病續方、醫保結算、送醫藥護檢上門、幫辦代辦等一體化服務,滿足不同群體的多層次、多領域、多樣化服務需求,形成了高效的健康管護體系。
為更好地管理慢病,平臺通過打造慢病數字健共體,在山東各地落地近50家慢病服務中心,為慢病患者提供院內+院外、線上+線下連續管理。這一方式讓患者復診購藥時間由2-3小時縮短到10-20分鐘,醫院門診壓力分擔20%-25%,慢病醫保基金使用效率提高10.2%。
此外,山東大健康平臺通過增量績效改革、信息化手段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及有效共享,提升基層健康服務能力;推動商業健康保險供給側革新,實現數據互通、監管一體;研發線上線下相結合、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的智慧醫保監控系統;落地全國省際中藥(材)采購聯盟、中藥(材)互聯網交易中心及質量鑒定中心、智慧中藥房,推動中醫藥產業數字化升級……在這里,數字化不再是醫療服務的外延,而是與醫、藥、保有機融合在一起,成為醫療服務體系升級的關鍵引擎。
不到兩年時間,山東大健康平臺實現了治理提效、患者滿意、醫院發展、產業聚集多方共贏的局面。數據統計,山東大健康平臺的服務已覆蓋全省16地市,累計服務參保人1750萬人次,服務在線問診人數770萬人次,服務慢病人群173萬人次。
2021年1月,山東省委、省政府將山東大健康平臺發展納入“十四五”規劃和新舊動能轉換、互聯網創新發展項目計劃;同年10月,山東大健康平臺建設運營方被授予“自貿創新示范基地”。
打造數字化健康管護體系新業態
2022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顧建文提及,全國已建成的互聯網醫院超過了1700家,但九成以上的互聯網醫院處于建而不用或淺嘗輒止的“僵尸狀態”,“互聯網醫療如何定位和發展,以避免資源閑置、效率低下或重復建設,已成為當前行業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在山東的實踐中,與醫療體制機制形成密切協同的基礎上,微醫通過構建“互聯網+醫保+醫療+醫藥”的HMO新業態,為大醫院緩壓、為基層提能、為支付提效,實現了醫療服務可及性、有效性、經濟性的提升。
這也順應了當下數字健康產業的發展趨勢。2021年10月,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發布《關于深入推廣福建省三明市經驗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以支付改革為驅動,推動建立中國式HMO。
行業人士觀察,當下由地方政府牽頭統籌,商業平臺深度參與其中負責整合產業上下游,并依托于數字化技術,組建的以公立醫療機構為服務主體的緊密型互聯網醫聯體正在成為中國式HMO的主要形態。
在醫改“標桿”福建三明,微醫正在搭建全市統一的“醫院互聯網數字服務平臺”,使其服務于12家總醫院(醫聯體)及其成員單位,以實現三明數字醫療健康服務“全聯全通”,為三明構筑數字健共體打好基礎。據報道,利用云平臺、開展云服務,微醫正協助三明進一步加強院間協作,聯合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大型三甲醫院組建三明市數字化專科聯盟、醫防融合聯盟,促進基層專科建設和公共衛生服務,實現“橫向到邊”;同時,還將協助各總醫院開展家庭醫生服務、慢病管理服務及藥事服務等,實現數字醫療健康服務標準化、均質化發展,并為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護,實現“縱向到底”。
“天津模式”同樣值得一提。2020年,在天津市衛健委的指導下,由天津微醫互聯網醫院牽頭、協同全市266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同組建。通過落地云管理、云服務、云藥房、云檢查“四朵云”平臺,形成貫穿居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健康管護體系,并探索醫保“整體打包付費”“按病種、按人頭打包付費”等支付方式,真正形成了以健康為中心的“城市HMO”。這一模式首次在省級層面實現了醫保支付方以確定的成本為民眾的健康結果買單。2021全國深化醫改經驗推廣會上,天津市基層數字健共體入選“推進醫改 服務百姓健康十大新舉措”。
厚積薄發,數字健康迎發展新機
新醫改持續深化,加之產業界多年的探索和積累,HMO在中國正加速落地。不過,微醫數字化HMO在山東、天津、三明等地的“遍地開花”也并非一蹴而就。
自2015年創建國內首家互聯網醫院以來,微醫就持續不斷夯實“醫+藥+保+數”多維能力,以互聯網醫院為平臺載體,以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為牽引,通過構建互聯網醫聯體,持續探索建立HMO中國化的通路。基于多年的產業積累和醫改實踐,方能實現如今的厚積薄發。
據報道,微醫在2021年底全面整合了旗下各個業務單元與能力模塊,對部分不適配的邊緣業務進行精簡,并對應成立四大中心來建設“醫、藥、保、數”業務基地,以更好地聚焦HMO主業務。
一系列動作帶來顯著的成效,該公司業務近年來取得快速發展。
截止2021年底,“醫”的方面,微醫平臺注冊用戶達2.6億,連接了全國近7900家醫院(覆蓋95%以上的三甲醫院),注冊醫生30萬(主治醫生及以上占比達86%),旗下擁有超過33家互聯網醫院;“藥”的方面,微醫擁有服務三明醫改的海西醫藥交易中心等平臺,并與醫療服務的供給側、支付側聯動形成藥品供應體系;同時,微醫在數字化能力上形成了包括互聯網醫院建設、醫保智能監控、數字慢病管理系統,以及智能終端等軟硬一體的數字化產品體系;在“保”的方面,微醫現有18家互聯網醫院打通醫保支付,在多地實現醫保總額管理和按病種、按人頭付費,并在探索醫保商保一體化產品和防癌險等商業健康險。
據媒體公開報道,通過對核心業務進行大刀闊斧的聚焦和升級,微醫以HMO為核心的業務模式——涵蓋城市HMO、專病HMO、社區HMO及企業HMO——已經成熟,并在疫情催化及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客觀因素的助力下,呈現超高速增長。
回過頭看,數字健康一路發展波瀾壯闊、千回百轉,如今正駛過它的“三峽”,前方數字化HMO等新業態正展現出廣闊的前景和機遇。在激流之中如何錨定航向、牢固船帆,將是每一個參與者的挑戰。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shandong/24190.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