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一葉》首映式現場鄭瑩瑩攝
中新網上海7月20日電 (鄭瑩瑩)中國首位女天文臺臺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叔華今年已是94歲高齡,仍然每天去辦公室工作。20日,她的紀錄電影《星河一葉》在上海科學會堂首映,講述她與天文的70載情緣。
家國情懷:經歷過戰爭、知道國家的寶貴
“我們經過戰爭,逃過難,而且深知亡國之苦,所以我們都知道國家的寶貴,我們這代人的經歷,希望年輕一代能夠理解到,科學是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界的。”在影片中,葉叔華如是說。
《星河一葉》電影海報 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 供圖
葉叔華于1927年出生在廣州。1949年自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畢業后,到香港任教。1951年,葉叔華與丈夫離開香港來到上海。隨后,她進入了上海徐家匯觀象臺(屬于今天的上海天文臺),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性天文研究員,至今沒有離開。
在當天的首映會上,她在與年輕科研人員對話時說,“沒有一個國家歡迎別的國家的科學工作者超過他們的,科學當然是很純潔的,但影響到國家的話,就有些功利成分在。”
天文情緣:倡議興建了全球最大天文館
因為最近開館即人氣火爆的全球建筑規模最大天文館——上海天文館,葉叔華又一次受到關注。
2010年,葉叔華院士倡議興建上海天文館,她在影片中說,天文館直接關系人的宇宙觀,“宇宙多么大多么寬,人在宇宙當中是何等小,你怎么用有生之年,能夠為人類做些好的事情。”
在當天首映式的科研人員對話中,葉叔華說,天文不單是對浩渺宇宙感興趣,其實對于一些與人類命運有關的事情也感興趣,比如說,小行星撞地球,這些一直都是大家關心的,要有人去守望它。
宇宙中,有一顆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談及“小行星之名”,她說,小行星命名真的小事一樁,發現小行星的人有權命名,“不要看重這些東西,真給你一個小行星,你看到它奇形怪狀的樣子你才氣死了,又不發光,又不發亮,就是在天空上亂跑,跑來跑去,一點意思都沒有,這(小行星命名)是真正的虛名。”
科學遠見:想做一件事情,我是會奮不顧身的
“我葉叔華并沒有這么好,不過我確實承認一點,我要想做一件事情,我是會奮不顧身的。”影片中,葉叔華如是言。
在認識她的科學界人士眼中,她的前瞻視野一直令人佩服。同行說,“葉先生真是一個戰略科學家,她不僅僅能夠看到今后數年的事情,她甚至能夠看到今后幾十年的。”
自1951年11月19日進入上海徐家匯觀象臺,開啟一生的天文事業,葉叔華引領了幾件大事。
她被稱為“北京時間之母”。在影片中,她回憶說,“你們都不知道建國初期國家多窮,各方面的設備都很舊,甚至要用它的時候,一秒鐘之前它就壞了,測繪部門的人就說,你這徐家匯(觀象臺)做的東西全世界最差,那也確實全世界最差,常常是倒數第一二。”
1957年,中國提出建立自己的世界時綜合系統,葉叔華擔負起主持這項研究工作的重任,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反復試驗,使中國世界時測時精度在全球授時公報中從常排名墊底躍居世界第二。1965年,中國建立了北京時間,結束了依賴別國精確時間訊號的歷史。
另外,她在上世紀70年代前瞻性提出并負責在中國建設甚長基線射電干涉測量網的任務,使中國第一時間趕上了國際天文學界從經典觀測轉向現代觀測的潮流。
“當時美國跟蘇聯競爭,我們還差一大截……我在圖書館里頭查,就看最新發明是什么,就看到這個甚長基線……這個技術是1967年才試驗成功,而且都沒有人信它,都寧愿用舊的不肯用這個……”葉叔華回憶說。
當時,要做成這樣一件“前瞻的事”,困難可想而知。葉叔華說,做成一件事,關口很多,不順的事情常常有,“有時候我會覺得氣死了,就躺在那里不想干了,后來慢慢想想這是對國家有用的東西,(問自己)你是不是都盡力了,還有一些地方沒跑到,所以第二天又起來再想辦法再跑。”
葉叔華堅定地倡導VLBI技術應用于空間科學和航天器的跟蹤測量。20世紀初,她提出利用中國VLBI網進行探月工程嫦娥衛星實時測軌的建議。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探索,終于建成嫦娥一號衛星工程測控系統VLBI測軌分系統,并圓滿完成嫦娥一號衛星的精密測定軌任務,這是國際上首次將VLBI技術應用于探月衛星奔月軌道段和在軌測試段的準實時軌道測量。從嫦娥一號到天問一號,VLBI為中國空天探測工程的順利實施作出關鍵性貢獻。
同行評價她:“如果在那個年代有機會,沒準她會是一個宇航員,有冒險精神,又有勇氣愿意去開拓別人想做不敢做的事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new/8125.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