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降準是我國的貨幣政策,此次降準的目的是優化金融機構的自己結構,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更好的支持實體經濟。此次降準是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后的常規性流動性操作,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發生改變。本文通過對上一次全面降準對理財產品收益的影響變化來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全面降準的原因
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本次下調后,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8.9%。此次降準為全面降準,除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部分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外,對其他金融機構普遍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
2021年以來,我國經濟處于持續恢復過程中,但是實體經濟仍然遭遇一些困難,下半年需要金融給予更加有力和針對性的支持。一方面,上半年原材料價格上漲使得產業鏈中下游企業成本激增,導致很多企業的經營利潤遭受侵蝕,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受到了較為明顯的沖擊。因此,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保持企業生產經營活力,穩定市場微觀主體的預期具有現實的緊迫性。另一方面,上半年信用債融資條件不佳進一步推升了本來就旺盛的企業間接融資需求。由于上半年財政政策力度有所收斂,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僅完成全年下達限額的29.25%,明顯滯后于去年同期的約40%。下半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提速確定性較高。這就需要貨幣政策繼續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維持流動性合理寬裕。尤其是商業銀行是市場購債的主體,需要發揮積極作用,支持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推動貸款利率平穩回落。
此次降準是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后的常規性流動性操作,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發生改變。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將堅持以我為主、穩字當頭,堅持正常貨幣政策,堅持貨幣政策的自主性,根據國內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兼顧內外均衡。同時,密切關注國內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開展國際宏觀政策協調,促進全球經濟穩定恢復。
二、全面降準對理財產品收益的影響
上一次全面降準是2020年1月1日,此次全面降準體現了逆周期調節,釋放資金約8000多億元。此次主要觀察,上一次全面降準的前后理財產品的到期收益率來分析全面降準對理財產品收益的影響。
全面降準后,理財產品的到期收益率有所下降,其中權益類產品下降的幅度最大,其次是混合類的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下降幅度最小,具體來看,預期收益型產品的到期收益率下降,可能原因是無風險險利率的下降,導致銀行參照的基準收益率下降,整個產品的收益就有所下降。凈值型產品的到期收益率有所上升,可能原因是凈值型產品所投資的固定資產的折現率的下降,導致資產本身的估值上升,資產價格上漲使得產品的收益就有所上升。
圖表1:不同產品類型的到期收益率(%)
數據來源:普益標準
全面降準對理財產品的收益有一定的影響,但并非是絕對直接的影響,所以分析的時候一定要從多個層面考慮,并且不同的產品類型受到的影響可能會不同,權益類和混合類理財產品的收益波動可能會比固定收益類的大。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licai/8121.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