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玲瓏AI & 人藝術作品展」在北京798藝術區精彩開幕,國家氣象局黎健總工程師、北京真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國紅先生、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淮博士,以及資深行業專家曾良先生蒞臨展覽現場指導。
過去一年中,AI技術不斷突破,在這波技術浪潮中,人群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被AI浪潮席卷。作為首場AI藝術作品展降臨京城,「玲瓏 AI & 人藝術作品展」與傳統藝術展有所不同,該展覽的全部作品均由藝術素人使用玲瓏AI工具創作,并通過玲瓏AI精繪制成。
作為技術手段,AI以強大能力賦能圖像領域。作為表達媒介,AI讓個體音浪被前所未有的自由實現。現場展出40余件作品,并設有體驗環節,前來觀展體驗者絡繹不絕。
本次展覽所呈現的作品并非傳統畫筆的勾繪之作,而是借助玲瓏AI精繪放大技術,將原本低像素圖片放大至超高分辨率。在放大的過程中,AI不僅保持了圖片的精細程度,甚至修復了其中的瑕疵,使得這些作品能夠躍出手機屏幕局限,以更加震撼的方式掛上墻壁,供人們欣賞品鑒。
國家氣象局黎健總工程師在現場看到通過玲瓏精繪技術生成的超分辨率AI作品時稱贊有加。玲瓏精繪能力在衛星遙感成像等領域具有迫切需求。尤其是在救援場景,傳統衛星遙感圖像精度仍然存在弱項,模糊的畫面會影響救援決策。他認為,玲瓏AI精繪圖像超分辨率生成技術,結合實時數據與歷史數據,在衛星遙感等領域定將大有作為。
(黎健總工程師聽取匯報)
AI精繪圖片不止需要高效算法,還需要與之適配的強勁算力底座。北京真視通為本次展覽作品提供算力支持。董事長王國紅先生表示,隨著人工智能應用、大模型訓練的需求崛起,算力需求規模在迅速增長。這也對算力提升提出新的要求。
(王國紅先生與朋友們)
資深行業專家曾良認為,現階段AI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從創作媒介看,藝術創作過程被大大簡化。從前藝術家展現自己的想法需要不斷試錯,試錯的成本也很大,如果與AI一同工作,創作過程將會大大縮短,從而能將更多時間精力放在創意靈感的誕生。
當AI的能力愈發強大,人類如何控制AI讓其產生正向的效果、如何界定IP原創以保證高質量的創意呈現、如何找到AI應用的落地場景,是大家普遍面臨的問題。只有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才能找到解決方案,我們要在黑暗中趟出一條路來。
(曾良先生)
作為本次展覽的主要策展人,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淮博士指出,AI與藝術的交融目前仍處于不斷探索的初期階段,即便未來這種交融呈現出某種固定形態,也將會慢慢落座于科學、技術與藝術的交匯點上。
當前,各方都在這條探索之路上不斷前行,短期內尚難以預見其最終形態。而AI領域要想取得長足發展,孤軍奮戰不切實際。無論是藝術領域,還是其他領域,都必須與行業緊密結合,形成良性的生態體系,以此才能確保持續穩健的發展。
(左為張淮博士,右為王國紅先生)
此次展覽不僅是向業界展示玲瓏智用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是期望能與同行進行深入的交流碰撞。本次「玲瓏AI & 人藝術作品展」不設置門票,觀展日期為2月26日—2月27日兩天。
除了精彩紛呈的畫作展示外,現場還特別設置了互動展臺,工作人員現場演示其使用方法,使得觀眾能夠更加沉浸式地觀賞作品。大家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使用AI表達創意的快樂體驗。現場互動熱烈,用戶體驗愉悅非凡。
此次展覽作為在北京的盛大首秀,是這場跨界融合精彩序幕的開啟。未來,我們將繼續拓展視野,攜手AI,登陸上海、重慶、成都等更多城市,展現AI的強大能力,傳播AI時代思維方式。玲瓏智用,期待與您一起見證AI賦能行業的無限可能。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new/47969.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