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關鍵是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聯系起來目前,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已經初具規模截至2020年底,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90萬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超過16億畝,服務帶動7000多萬小農戶
可是,不同經營規模的農戶對社會化服務的利用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大戶使用社會化服務很普遍這主要是因為,伴隨著農民經營規模的擴大,農業生產對信息,資金,機械等生產要素的需求增加,經營風險也明顯增加,使得農民難以獨立完成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所以客觀上需要社會化服務為生產經營提供支撐此外,大型運營商的質量和運營能力較強,與其他機構聯系緊密,能夠準確理解政策導向,更容易獲得相關服務相比之下,市場上對小農戶的服務仍然不足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由于地塊不連片,不規則,種植產品不一致,社會服務組織服務小農戶的效率低,收入低,積極性普遍較低因此,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既要依靠市場發揮作用,也要在政策層面加強統籌規劃,充分考慮小農戶的實際需求,鼓勵服務組織通過配套措施提供有效服務
山東省,安徽省廣泛采用土地托管模式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通過一系列配套政策,拓寬了托管邊界,延伸了產業鏈,增加了服務深度,實現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這種土地托管一方面不改變農民對土地的支配和使用,農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完全托管或半托管服務滿足自身需求,另一方面,土地托管服務的提供者無需向原土地承包人支付租金對于運營商來說,資金需求減少,降低了運營風險
目前,土地托管服務已廣泛應用于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領域可是,在一些丘陵地區,水和道路基礎設施條件不理想的地區以及種植非糧食作物的地區,盡管小農有迫切的需求,但他們仍然難以享受社會服務此外,目前服務主要集中在生產環節,擴展到產前產后的還比較少這就要求各地因地制宜開展社會化服務建設,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機制,滿足小農戶各方面的服務需求
此外,政府應更加重視社會化服務組織,適當引導其提供的服務內容,服務范圍和服務規模,通過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設,為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一方面,要加強對社會化服務主體的支持和培育在調研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很多服務組織損失嚴重,很多已經放棄如果只靠市場發揮作用,有可能服務機構的數量會慢慢增加甚至減少,客戶會越來越集中在大戶
另一方面,員工應該更好地享受社會保障社會化服務工作形式與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有本質區別傳統農民的收入主要是自主決策管理獲得的經營收入,而對于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從業人員來說,收入主要是工資性收入,需要建立相應的工資制度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new/13596.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