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時代藝術中心是一家民營公益性美術館,自1987年由張福生先生創建并首任館長,其后館長為張延康先生,張展先生于2020年3月擔任館長。唐人時代藝術中心一直致力于積極參與并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前進和發展,以其現代性視野、國際化平臺、規范化運營,力求探索一條適合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生存發展之路。
唐人時代藝術中心確立了“立足今天,展望未來”的進取理念,以建成中國乃至世界高水準的當代美術館為目標,在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當代藝術流派及其關鍵人物的同時,更加注重對有潛力的當代年輕藝術家的發現與培養。無論是美術館機構自身建設,還是其學術性實踐,其目的在于更深層次地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發展,力求在中國美術發展史上取得相應的位置。與此同時,唐人時代藝術中心注重開展與國際間的文化藝術交流,通過展覽、學術溝通等多種形式建立共同發展的機制,努力尋求共同發展的有效契機,不遺余力地推進國內與國外藝術家、藝術機構、藝術活動的良性互動,致力于在全球化語境中謀求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演進的最大可能。
唐人時代藝術中心積極探索中國民營美術館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嘗試建立融資結構合理、系統完備的美術館體系。在務實的運作態度下,逐步形成一種持續穩定的融資機制和學術體制。
我們的使命: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前進。唐朝時期,文化達到了其鼎盛時期,成為了世界上繁華的城市之一,它不僅是政治的中心,更是經濟和文化的大熔爐,唐朝的繁榮與開放,藝術家的活力與創造力,是我們民族的深刻記憶,唐人時代藝術中心,您能感受到的不僅是此時,也是過去與未來。我們理解藝術之于唐人時代,我們成就與承擔藝術之今日,我們分享藝術之唐人時代。
我們的作為:唐人時代藝術中心在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當代藝術流派及其關鍵人物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年輕藝術家的培養,通過跨國界的文化藝術交流,促進國內外藝術家、藝術機構、藝術活動之間的良性互動,在全球化語境中謀求當代藝術發展演進的最大可能。我們竭力跨越大眾與美術館之間,藝術實踐與展覽空間之間,展覽空間與觀眾之間,觀眾與藝術家之間的種種界限,使“唐人時代”為今日所感、所知、所接受。
我們的體系:一套穩定的學術體制、組織結構、管理流程與融資機制的形成與發展,構成了今日美術館日益合理與完備的運營體系。目前今日美術館已形成了展覽、學術、拍賣、館藏、當代藝術品鑒定、圖書與雜志的編輯出版全方位發展的格局。
我們的場館:今日美術館主館位于鄭東新區CBD三劉寨村順河路,占地4000平方米,風格前衛,卓爾不群,其舊工業時代的遺痕與當代理念的對接使其呈現出獨特的美學品格。著名建筑設計師王照暉設計的美術館空間使當代藝術有了盡情呈現的諸多可能。設計書對舊建筑的改造是一種對城市原有特征進行保護的方式。但這不是以簡單的保護為目的,而是要通過對舊體建筑的改造和挖掘,使其具有新的功能和意義;是要通過有選擇地保護來保存那些具有時代意義的舊建筑,記錄正在發生的“即時歷史”,使得城市發展的痕跡和烙印長久地留存下來。高速發展建設中的商務中心地區,其原有的城市風貌已經所剩無幾。王照暉選擇通過改造舊建筑的方式建立新的藝術空間,一方面是出于保留老建筑的風貌的意愿,同時也是因為考慮到藝術、建筑和社會人群的“生態關系”問題。這里人群結構復雜:既有外企白領,也有外地民工;既有乞丐,也有富翁。可以說所有的人群都可以很容易地來到這個美術館,美術館的出現也必將會對各個不同層面的人群產生影響。而且隨著周邊越來越多現代建筑的出現,美術館建筑本身記錄的“實時歷史”的價值也會更加有意義。
文脈與國脈相連,文運與國運想通。唐人時代藝術中心將一如既往地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為中心,緊緊抓住國家文化發展的良好機遇,致力于社會文創發展,傾情為廣大藝術家提供廣闊舞臺,為社會各界藏家提供優秀的作品,為繁榮文化事業點燃夢想之光!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lishi/48869.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