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3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住房租賃專題論壇上披露的數據,2020年,上海租房家庭戶數約352萬戶,占常住人口家庭38.74%;杭州租房家庭戶數達166萬戶,約占常住人口家庭的40.42%。
這組數據說明,在大城市,租房是住房消費的重要方式,而且四成左右的常住人口是通過租房,而不是購房解決自身的居住需求。“萬家燈火,有我一盞”不意味著,就必須買房;“住有所居”的政策目標應該突出對年輕人、新市民的保障,讓更多人租得起、住得好,實現租房也能夠安居樂業。租房,既然是大都市年輕人解決居住的主要路徑,就不應該把其視為一種暫時的“無奈”“將就”,相反,應該基于現實,改善既有的租房政策環境、提升有效供給、穩定租賃關系、推動“租購同權”。
這個“租房大時代”的背景,也是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首次設立住房租賃主題論壇的原因所在。
浙江工業大學副校長虞曉芬指出,大城市住房租賃市場結構錯配問題仍然較為嚴重,最主要的是區域供給錯配:中心的老城區,租房供應缺口較大,且租金高,導致大量人口只能到城市外圍租房,形成了“職居分離”的問題,也增加了個人的通勤時間,以及城市的運營成本。在出租房源結構上也存在錯配,以杭州來說,租戶對于一室戶的需求超過60%,而一室租賃房源供給僅有不到20%。
宏觀上的城市區域的“職居分離”、潮汐式通勤,微觀上的中心城區房租畸高、一居室房源難求,以及中介服務不規范、租賃關系不穩定、房東動輒趕人等等,這是很多新都市人的切身體會,甚至是痛苦的回憶,而租房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年輕人對一座城市的態度。
其實,橫向對比一下,發達國家城市的市民房屋自有率要遠低于中國大都市,他們中很多人一生都在租房,這背后是發達國家的租賃房屋的充分供給,以及法律所保障的穩定租賃關系,這方面恰恰是我們的短板所在。
目前,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已經駛入政策快車道。2021年7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了我國住房保障體系的頂層設計,提出建設以公租房、保租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
就上海而言,2023年至今,上海新增建設籌措保障性租賃住房6.8萬套。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副局長冷玉英表示,將多措并舉,努力讓新市民、青年人住得到、住得近、住得好、住得起、住得穩。
針對租賃房源“職居分離”的現實問題,要在保障性租賃房籌地選址時,努力與城市更新、新城建設結合,與軌道交通建設結合,避免潮汐式通勤。還需要推動“租購同權”、穩定租賃關系,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讓租房成為一種體面、穩定的生活方式,引導房地產業長期健康發展,實現“房住不炒”。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hot/45522.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