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8日,我國首個畜牧期貨品種和活體交割品種——生豬期貨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如今滿一周年。
在過去的2021年,生豬行業的風險管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回顧這一年的時間里,豬價從滿懷期待開始,后來滿是驚呆,最后以下跌收尾,波幅劇烈。去年生豬期貨上市之后,恰逢我國生豬現貨市場的下行周期,在助力產業規避此輪價格下跌風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1月7日,生豬期貨累計成交量616.69萬手,成交額1.74萬億元。而目前共有近2600多家單位客戶(不含資管、特法客戶)參與期貨交易和交割,大型養殖企業利用期貨市場的態勢基本形成,中小養殖戶則以參與“保險+期貨”項目為主。
實際上,從當前來看,生豬期貨所發揮的“價格發現”和“規避風險”兩大功能正在逐步惠及產業鏈各主體。通過近一年的關注與參與,生豬養殖企業和養殖戶紛紛對生豬期貨市場運行及功能發揮情況給予積極評價和高度肯定,同時也表達了對生豬期貨未來發展的期待。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受境內外各種因素疊加影響,國內部分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加劇,不少實體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除了傳統的套期保值、期現套利等方式,和合期貨還根據生產經營實際,積極探索基差定價、保價訂單、境內外聯動等業務創新模式,為電力企業和能源上下游企業解決原材料采購難、價格波動大、運輸成本高等迫切困難,為保供穩價做出貢獻。
當前,利用基差貿易在全球范圍內應用廣泛,有效提升了生產經營的穩定性,成為產業內認可的交易方式。和合期貨也在幫助一些企業實行基差交易,以“期貨價格+基差”作為定價方式,通過期貨或者期權工具形成基差報價,將買賣雙方從博弈者轉化為合作者,共同商議出基差的多少,從而實現交易雙方的互利共贏,降低生產運營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解決原來傳統業務中的痛點和難點,助力行業健康穩健發展。
經過多年實踐,期貨機構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和合期貨也將繼續利用衍生工具,廣泛幫助能源產業的上中下游企業規避原材料上漲、庫存貶值等風險,讓越來越多的產業企業在變動的環境中實現平穩運行。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finance/19533.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