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今年閏二月,端午節比往年略晚,相對來說粽子上市提前了時日,有買禮盒送人的,更多顧客則是挑選口味特別的粽子嘗鮮,真正的購買高峰還要到端午節前兩三天。”上饒日報消費版的一則報道中,大潤發導購員如是說。
相比于線下提前兩三天的銷量爆發,線上、線下并行的品牌銷售高峰,明顯來得更早一些。以朕的心意·故宮食品為例,四款粽子禮盒中,艾安百福、裹粽入畫,早在6月8日前便接連標注售罄;在售的扇引清風、游湖觀舟,也均是庫存告急的狀態。
再看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于5月發布的一組數據,中國禮物經濟用戶中,選擇給親友贈送最多的禮物是月餅、粽子等節日禮品,比例高達43.4%;而選擇最多的產品則是使用/價值型的,高達63.6%。
由此不難看出,故宮食品獲得消費者青睞的原因,除了傳統節日、文化的東風,高價值感的產品、品牌,穩定的品質、口碑都是必不可少的關鍵。
方寸文化見泱泱中國
“恰逢新歲,人間復蘇。以民禮地,以食敬天。”《舌尖上的新年》這句,道出了傳統節日和食物在中國人心中的至高無上。它們不僅是溫飽,也是情感和精神寄托,更是數千年食事催生出的璀璨文化。
春節、中秋、端午,是這些文化中最強有力的傳承,也是各大節禮、糕點品牌“卷生卷死”的必爭之地。品牌要做的,便是在一個崇尚“新”的時代,講好“舊”的故事,為一個“舊”的故事,添上嶄新卻不偏頗的色彩。
真正能用中國文化符號講好中國故事的,故宮食品算一個。十二美人系列糕點、海錯曲奇、初雪調味罐,以及和抖音一起打造的“抖轉星移共團圓”宮廷月餅吉盒、和李子柒的宮廷蘇造醬……其出圈代表作不勝枚舉。
今年端午,故宮食品以端午禮盒IP“可艾虎”,強調祈福辟惡的節日初衷和主題“虎泰端陽”。產品方面,則通過對宮廷端午文化、館藏文物故事的挖掘,把端午的氛圍感、和對文化的撿拾感,同時囊括于盒內天地。
扇引清風端午禮盒,直接取六柄宮廷團扇的形與畫融入創意。扇動引清風,也引人探尋明清宮廷時,帝王賜扇的盛夏端午;盒上扇面之鶴、桃、水仙等,則把我們聯結至古代匠人“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極致追求中。
游湖觀舟,龍舟隨內盒移動的設計妙趣十足,就連背景畫面,都取自明代大家孫枝的《山水卷》。我們也于艾安百福,賞故宮三交六椀菱花,回溯古代端午,門前懸掛艾葉小人的祈盼;于裹粽入畫,賞宮廷畫師眼中的《五月競舟》,認識節令畫這一盛極一時的節日儀式感……
好的產品、好的文創,就該這樣,每個細節都是一段文化,每處寓意都是一點心意。這才是消費者最關注的,讓購買和贈予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所在。
有“食力”,才是食禮
即便美到不可方物,文化內涵厚重到等身,食禮,歸根結底還是要看“食力”。食材、工藝、風味、甚至創新,每個細節的突破都要照顧到胃。
各大粽禮品牌,于創新一途,是最有發言權的。星冰粽、鮑魚粽、冰淇淋粽、五谷粽、榴蓮粽,無一不挑動著大家的味蕾和好奇,在多元化的媒體環境下,更是爆款頻出。
但無論從工藝、食材或是健康等概念出發的食品創新,除了宣發噱頭的制造,味道和口感絕對不容忽視,不能單純地只做食材和糯米的組合拼接。故宮食品選擇引入上湯工藝,先用大骨上湯浸潤糯米,再包入鮑魚、鮮肉、花膠等食材,經過121℃生粽鮮熟工藝,留住營養,也通過上湯,使食材和糯米更好地合為一味。
上湯鮮鮑魚佛跳墻風味粽/上湯花膠雞佛跳墻風味粽
口感上,故宮食品選擇用野米、燕麥、紅糙米、藜麥等五谷做協調,根據食材自身的特性,去做搭配。就連糯米,都是根據各自風味而定,安徽產地的糯米糊化溫度低、糯性好,就用在高湯北蟲草雞肉粽、藜麥芋泥粽等軟糯口的粽子上;東北糯米口感更彈潤,就用在烏米奶黃軟心、燕麥八寶等風味上。
藜麥芋泥粽/燕麥八寶粽
中國乃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美食之都,食禮也經歷了重味道、重審美、到二者兼具的發展過程。如今,除了重傳統食趣、文化意趣,更要懂得與現代審美、口味的結合,才能做好消費者都買賬的食禮品牌。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xiaofei/40456.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