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從北美征集的世界最大恐龍之一,也是超龍家族中最大個體的化石已運抵博物館,將在不久后與公眾見面。在古生物圈里,恐龍堪稱第一大IP,粉絲眾多,因此這條超40米長的恐龍勢必備受關注。
如此巨大的超龍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恐龍?它與其他“巨無霸”親戚們的關系又是怎樣的?此外,中國恐龍化石的發現史已經有100多年,有哪些代表性的“恐龍明星”和重要發現?廣東作為著名的恐龍蛋發現地,在世界恐龍版圖中地位如何?就這些問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了著名的“恐龍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徐星。
(超龍骨架化石進行預安裝測試。)
“恐龍院士”徐星詳解中國恐龍發現史
“恐龍”名字的由來與“大”有關
徐星表示,目前公眾對于恐龍的了解一開始主要還是通過國外,尤其是北美、歐洲的一些恐龍,比如霸王龍、三角龍都是北美的。包括超龍在內,大家對于恐龍的一個最初的印象,就是體型巨大,比我們現在的動物感覺要大很多。為什么地球上會產生這么大的動物?這是恐龍吸引公眾、吸引科學研究的重要原因。實際上“恐龍”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正是因為它大,讓理查德·歐文等那批最早的恐龍發現者和命名者都覺得不可思議,選擇了“恐怖的”這樣一個拉丁詞根來形容它們。隨著梁龍、地震龍等一系列巨型恐龍的發現,這種印象在公眾中就更加根深蒂固了。
超龍化石相對發現得晚一些,它也是屬于長脖子的恐龍家族,也就是恐龍中體型最大的一類。那么怎樣來衡量這個“最大”呢?常用兩個指標:一個是按長度來算,從嘴巴到尾巴尖,體長是多少;另一個指標可能就更客觀一些,就是以體重來算,通過一些方法估算出恐龍的體重。有的恐龍體型很長,但不一定是最重的。比如侏羅紀的恐龍一般體型偏長,就像超龍——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征集的這條超龍被發現的時候是當時最長的,還有些身體又細又長的梁龍,尾巴就像鞭子一樣。而到了白堊紀以后,恐龍有一支開始向高大、威猛方向發展,這類叫作巨龍,或者泰坦巨龍。所以按體重來算,泰坦巨龍的體重更驚人。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此次從北美征集的這只超龍,從目前的測量數據來看超過40米,應該是超龍家族當中最大的個體,比其他已經測量過的超龍要大得多。
徐星說,我們了解恐龍是通過化石,而化石的數量是很有限的,最初往往只有一兩件標本。這一兩件標本到底代表了這個恐龍家族中的什么角色?是幼體還是成體?類似的問題都會影響到研究者對恐龍體型、種屬等的判斷。對于化石的確認也是一個非常嚴謹的過程,就如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此次征集的這只恐龍,“我們初步判斷它是超龍,但還需要更詳細的研究來確定,也許研究到后來發現它是一個新種。不過無論如何,它跟超龍的關系應該是很密切的。”徐星表示。
(超龍薦椎復制品。)
(“恐龍院士”徐星。)
中國“恐龍版圖”演變史
第一階段
萌芽階段。1902年,在黑龍江嘉蔭,一些漁民在黑龍江邊發現了一些“龍骨”
徐星說,中國的恐龍研究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首先是萌芽階段。1902年,在黑龍江嘉蔭,一些漁民在黑龍江邊發現了一些“龍骨”,視之為治病療傷的好東西。1916年—1917年,俄國的地質學家根據這些線索在嘉蔭龍骨山組織了多次野外發掘,發現了一些鴨嘴龍類的骨骼化石和一些獸腳類的牙齒化石。1930年,俄國地質學家亞賓寧依據這些鴨嘴龍類化石建立了一個新屬——滿洲龍。現在來看這可能并不是一個有效的恐龍命名,但標志著中國恐龍化石研究的正式開始。
1913年,在山東蒙陰有了最早經科學發現的恐龍,隨后在山東萊陽也發現了不少恐龍化石。借助它們,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維曼教授命名了屬于蜥腳類的盤足龍和屬于鴨嘴龍類的譚氏龍。這兩種恐龍代表了中國最早的有效恐龍命名。此外,這一時期在四川等地也有一些相關的發現。
這個階段中國大地上的恐龍化石采集與研究主要是西方學者在主持,其間伴隨著幾次大型的科考活動,其中,美國自然博物館等組織的幾次中亞科考在今天的二連浩特等地發現了多個種屬的恐龍化石,并在世界上首次確認了恐龍蛋化石。
第二階段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中國學者開始加入恐龍研究的領域之中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中國學者開始加入恐龍研究的領域之中,中國的恐龍研究進入第二個階段。
這一階段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國第一代“龍王”、我國古脊椎動物學科的奠基人楊鐘健先生。他在20世紀30—50年代初期發現、研究了多種恐龍,最著名的就是中國人發掘、研究、裝架的第一條恐龍——許氏祿豐龍,號稱“中華第一龍”。祿豐龍化石在1958年登上中國郵政發行的古生物紀念郵票,是全世界第一枚恐龍郵票。
第三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打開恐龍寶庫,發現多種類化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的第二代恐龍研究者逐漸成長起來,涌現出董枝明、趙喜進、何信祿等一批代表性學者,整個隊伍壯大了許多,本土恐龍研究的基本框架也搭建起來。這一階段,楊鐘健先生指導發掘研究了山東萊陽的青島龍,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首次發現的完整的恐龍化石。20世紀50年代初,四川宜賓馬鳴溪渡口旁工地上的巨型恐龍化石被發現,后來楊鐘健先生將之命名為建設馬門溪龍。1957年,長達22米的合川馬門溪龍被發現,這是當時世界已知的恐龍化石中脖頸最長的蜥腳類恐龍化石,也是亞洲迄今為止發現的完整恐龍中最大的。現在很多小朋友在各地的博物館中看到的那具長脖子恐龍骨架,就是根據它復制的,可以說是恐龍明星了。20世紀70年代開始,董枝明、何信祿等人在四川自貢大山鋪開展工作,從蜀龍化石開始,打開了一個恐龍寶庫,填補了世界侏羅紀中期恐龍化石匱乏的缺憾,最原始的劍龍類太白華陽龍就是在這里發現的。
1959年開始的中蘇恐龍科考,以及1986年開始的中加恐龍科考等,也是這一時段的標志性事件,尤以中加科考特別壯闊。這次科考在中國境內的主要野外工作區域發現了對鳥類起源研究有重要意義的傷齒龍類中國似鳥龍和鐮刀龍類阿拉善龍,以及孵卵的竊蛋龍類化石、成群的幼年繪龍化石、角龍類的原角龍和弱角龍胚胎階段的標本等。
第四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現帶羽毛恐龍化石,新成果不斷涌現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遼寧帶羽毛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標志,中國的恐龍研究進入第四個階段。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世界恐龍研究歷史的一個里程碑。
實際上關于恐龍后來進化成了鳥類,是一個很古老的科學假說。通過幾代學者的努力,這一假說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古生物學界中已經占有主流地位。有學者推測,既然恐龍變成了鳥,那就有理由預測跟鳥親緣關系很近的恐龍或者鳥類的恐龍祖先應該就長著羽毛。這種觀點在20世紀70—80年代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支持,但是真正的化石證據一直都沒有被發現。直到1996年,在遼寧朝陽發現了中華龍鳥,現在也常稱為中華鳥龍,被歸為一種原始的虛骨龍類,說明原始羽毛至少在虛骨龍類的早期演化階段已開始出現。之后徐星等人又在2001年在《自然》雜志上發布了趙氏小盜龍這一新物種,隨后在2003年與合作者提出了“四翼恐龍”的概念,推測四翼代表恐龍向鳥類演化的一個階段。2009年,來自遼西的赫氏近鳥龍發布,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物種,也保持著已知最小食肉恐龍的紀錄。這些發現引起了學界極大的震動,標志著中國掀起了一個新的恐龍研究的熱潮。徐星根據這些研究寫的科普文章《飛向藍天的恐龍》進入了小學語文課本,孩子們倍感興趣。
徐星說,過去二三十年間,中國的“恐龍版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遼寧躍居全國恐龍種類第一大省,河南、江西等省份有了很多令人驚喜的發現,新疆、內蒙古、甘肅等“老資格選手”的新成果也不斷涌現。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發現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能夠確認的在300種左右。我們也更多地融入全球的恐龍研究中,年輕學者的很多研究方法、成果都是世界頂級水平。
廣東在研究恐龍滅絕之謎方面很重要
徐星說,廣東在中國恐龍研究上具有非常獨特的地位,是研究恐龍滅絕之謎特別重要的地區之一。
他表示,有關恐龍的研究有幾個主要的方向,一個是體型的演化,就是為什么它能長到這么大。一個是恐龍究竟是怎樣變成鳥的,我們國家近年最大的貢獻就是在這方面。還有一個就是恐龍究竟是怎么滅絕的,這是普通公眾特別熱衷的一個話題。過去由于地層和化石保存相對較好,關于恐龍滅絕可能的信息的許多材料都來自北美以及歐洲,而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說法也深入人心。但隨著廣東,特別是南雄為代表的一些地點發現了白堊紀最晚期的一些地層,以及豐富的蛋化石標本,一些學者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比如“中國恐龍蛋一號專家”趙資奎教授,他基于主要在南雄進行的對恐龍蛋的系統研究指出,在那次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地球的環境由于大規模的火山噴發等,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態環境對于恐龍來說已經比較不友好了,體現在化石上就是蛋殼上有越來越多的病變,說明恐龍生殖系統的病變在加劇,從而導致了恐龍生物多樣性的衰落。小行星的來臨或許是給了恐龍一次重擊,大大加速了這個過程。趙資奎教授甚至還認為,小行星撞地球之后仍有一部分恐龍存續了一段時間才逐步衰亡。
關于這些觀點,科學界現在有許多不同的聲音。但無論怎樣,目前來看,廣東在研究恐龍滅絕之謎方面的確有著代表性的地位。“我們也希望再做更深入、更扎實的研究,看能不能在廣東找到一些更好的證據來解答恐龍滅絕之謎。”徐星表示。
期待誕生中國“爆款”恐龍
中國是世界上發現恐龍最多的國家,為什么缺少類似霸王龍一樣的“爆款”?中國恐龍的IP應該怎樣打造?就這些問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客座研究員,也是著名恐龍科普達人的邢立達接受了記者采訪。
大、怪、出乎意料,霸王龍等成為“爆款”
邢立達和合作者開展的許多恐龍研究與廣州有關。在科研之外,邢立達是著名的古生物科普大V。在他看來,專業素養的加持令科普工作更加有聲有色。他認為只有真正了解一個領域,才能借助最好的方式將之轉換成普通公眾能聽懂的語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普也是科研工作者的一種社會責任。
在古生物圈里,恐龍堪稱第一大IP。邢立達說,3—13歲的孩子是對恐龍最著迷的一群人,他們充滿好奇心,正學著用自己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通過科普,能培養他們的科學邏輯,提升他們的探索興趣。
美國有霸王龍、《侏羅紀公園》等恐龍“明星”和知名主題產品,日本有哥斯拉這樣影響力巨大的類恐龍形怪獸,大家也期待中國恐龍中出現類似的“爆款”。
邢立達說:“恐龍能滿足大家心理期待的最重要的幾個特點,就是大、怪、出乎意料,而滿足這些條件的一些著名的早期發現主要集中在北美、歐洲等地,這些最初形成的印象是極為深刻且難以被取代的。”比如三角龍,在被發現之前,沒人能想象一種動物可以長成這個樣子。又比如霸王龍,巨大、兇猛、充滿力量感,再加上電影等媒體大肆渲染,這些恐龍出名也就不奇怪了。
出現“爆款”恐龍需要時間也需要機緣
中國雖然發現的恐龍種類很多,一些品種,比如帶羽毛的恐龍在科學上非常重要,但相對來說,大部分恐龍都比較小,也沒傳統恐龍那么“怪”,不太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隨著大家對恐龍的了解越來越多,對恐龍元素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相信會有一些恐龍脫穎而出,比如奇翼龍,它就特別怪。
此外,霸王龍、三角龍、劍龍等知名恐龍成名的年代,大眾媒體的形態和數量還比較有限,人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它們牽引。而現在有關恐龍新發現的消息常被淹沒在海量信息中,也就沒那么引人關注了。就算是北美地區,近年也有一些重要的發現,但也難以再如以前那般掀起巨大的波瀾。
實際上,發掘與研究恐龍化石不只是古生物學家的工作,也有愛好者幸運地找到化石,把熱愛投入到行動當中。在2020年到2021年之間,化石愛好者、中學生倪子杰在廣州市天河區、番禺區和荔灣區先后發現了一批恐龍蛋殼化石碎片,這些化石隨后被捐贈給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館方介紹,近年來像倪子杰這樣的“尋龍少年”越來越多,期待有更多對恐龍充滿好奇與興趣、愿意學習與深究的新生力量加入恐龍研究與科普隊伍。
“破圈”傳播,讓人們愛上恐龍
2023年,徐星提交了一份關于加強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建設的提案。他建議,進一步增加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數量,積極推動多種形式、多元化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建設,推動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在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中的運用。
徐星到一些民營自然博物館調研時發現,各類大小不一的民營自然博物館展陳形式貼近公眾,科普活動有吸引力,但也存在專業人才少等問題,要加強政策支持、科學指引,提供人才、資源方面的支持。要從大中城市到鄉村地頭,建立起一個覆蓋面廣、科學性高、吸引力強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體系,更好地促進科普事業的發展。
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位于廣州正佳廣場6層,是一家開在商業綜合體里的國家二級博物館,是廣東省首家自然科學主題博物館,也是國內收藏美洲恐龍最多的博物館,收藏了珍稀化石、礦石、生物標本等8000余件。館內有3具完整度非常高的恐龍骨架化石標本,堪稱“鎮館之寶”。館內還收藏著一批重要的恐龍蛋殼化石,它們表明,廣州是一座恐龍背上的城市,在距今約9000萬年至7000萬年的白堊紀晚期,恐龍曾在此活躍。
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杜春磊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恐龍是博物館的大IP,博物館積極與餐飲、旅游、戲劇、音樂、美術跨界合作,設計了“恐龍課堂”“恐龍醫院”“恐龍搗蛋計劃”“恐龍飼養員”“恐龍廚房”“恐龍寫生”“恐龍音樂會”“恐龍兒童科普劇”“恐龍繪本展”等,形成極具特色的“恐龍+”教育項目庫。
除了在館內、廣場打造科普展覽和活動,博物館的恐龍類展品還輸出至白云機場、東莞科學館、武漢萬科未來中心等地,實現“破圈”傳播,讓人們愛上恐龍。
杜春磊說:“在實際執行和長期觀察后發現,合作類型越豐富,觀眾體驗感越強,博物館會員的活躍度和品牌黏性會直線上升。”
杜春磊介紹,恐龍這一大IP是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孩子擁有愉快的參與式學習體驗,從而愛上博物館的最佳媒介之一。而現在講述恐龍故事的手段也更加多樣,在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就有涵蓋自然探索課程、科普穿梭機、兒童科普劇、分享會、線上互動和免費講解的6大板塊內容。“在這里你就是一名古生物學家:可以感受怎樣去尋找并發掘化石,怎樣修復它們,怎樣運用傳統的方式和現代的技術去研究化石,以及化石會告訴你遠古地球和生物有哪些故事”,他說,“博物館就是要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判斷力、創造力。中國恐龍IP的開發潛力巨大。”
(異特龍。)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wenhua/52949.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