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走近彝族古籍修復者:修書也修心存書,如續命。
中國新聞社記者胡遠航
一人一桌一毛筆一刷一鑷子有了這些常用工具,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兩代古籍修復人員搶救出了上千本彝文古籍
有反映彝族倫理規范的《勸善經》,記錄彝族先民遷徙過程的《彝族六祖史》,反映彝族部落發展的《德勒氏族史》,醫經《獻藥正經》等伴隨著這些古籍的復原,彝族的許多民族文化密碼被解鎖,彝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傳承,這也使得中國文化的版圖更加完整修書也能修心,存書就像更新人生日前,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的兩位古籍修復師和朱在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表達了這樣的感受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創造了優秀的文化,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1984年以來,中國政府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全面開展少數民族古籍的保護,搶救,收集,整理,翻譯,出版和研究工作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大省,保存著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古籍其中,彝族是云南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古籍收藏量大,種類多,內容廣,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利用價值
和朱是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的第二代古籍修復師,師從該研究所第一代古籍修復師王立平和云南省全國古籍修復專家楊立群早在1981年,該研究所成立之初,就深入云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的彝族地區,通過搜集,翻譯,整理彝文古籍,深入實地考察,獲取活的史料,對彝族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廣泛的搶救,挖掘,研究和傳承
目前,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藏彝文古籍近3000部,涵蓋政治,經濟,歷史,哲學,軍事,醫學,天文,地理,文學,民俗等領域這些古籍是由該院首任院長,新中國第一位彝族教授劉耀漢先生為深入彝族村寨而孜孜不倦地搜集整理的
和大多數古籍修復一樣,彝文古籍修復也需要遵循‘修舊如舊,搶救為主,補充治療,盡量減少干預,逆轉過程’的基本原則歐麗介紹,古籍修復主要依靠手工修復前,修復者需要拍照,測量尺寸,記住頁碼,記錄書籍的原貌然后,將古籍拆開,恢復成紙質,一頁一頁地復原掌握修復技術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
在現場,記者看到,許多待修復的古籍由于年代久遠,已經嚴重脆裂,絮狀,有的殘缺不全,有的薄如蟬翼,有的堅硬如磚為了打開一本古籍,兩位古籍修復師花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才合作完成一天下午,他們每人只修了三四本古書
經過幾代人的探索,我們現在主要采用襯砌開挖修復,局部護理修復,全護理修復,空洞填充修復等技術修復古籍修復每一本古書,都要經過噴水壓平,配紙填孔,吸水壓實的過程朱告訴記者,修洞是古籍修復中最常見的遭遇修復過程中使用的膏體必須采用無麩質小麥淀粉制備,膏體性質溫和,穩定性好,操作可逆,便于后續修復
在日常工作中,朱和的辦公室總是最安靜的
與普通古籍不同的是,少數民族古籍,包括彝文古籍,過去多為本民族的少數民族民間藝人和知識分子所掌握和使用,多為手抄孤兒書而且裝訂形式多為線裝,卷裝,毛裝,紙張結構不均勻,初始存放條件有限,維修難度較大
每修一本古彝文書,不僅僅是為了續寫這本書的生命,更是為了拯救我們的民族文化歐麗說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院長肖透露,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彝族文化的掌握越來越少,對彝族古籍的修復整理也越來越迫切和重要學院秉承救人,救書,救學科的工作任務,在修復整理古籍的基礎上,還與當地政府等相關部門合作,讓古籍重生,以數字化手段向公眾開放
中國經典,包括各少數民族的經典,浩如煙海我們每一次的修復和創新,都是觀看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蕭希望更多的后人走近這些古籍,傳承民族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wenhua/12292.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