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單身越來越成為社會常態化現象,當代青年的婚戀難問題也逐漸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單身青年主動征婚的案例層出不窮,父母更是輪番上陣輾轉各大相親角。
坐標深圳市福田區著名蓮花山公園相親角。烈日炎炎下,一位年邁的阿姨拿著征婚簡歷,正焦灼地在打量著零星路過的年輕人,“一不留意,好伙子就被其他人搶走了”羅阿姨聊到女兒高學歷高收入,“就因為30多的年紀,再加上本身不太主動,在相親市場上沒什么優勢”。
人口攢動的相親角涌動的是父母的“情真”,上演的正是新舊婚戀觀念的“對峙”。據《珍愛網2021年輕人婚戀觀圖鑒》調研顯示,單身青年并不是單方面排斥婚戀,而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戀愛對象。但當被問及擇偶標準時,95%以上的人卻表示不愿意單純為了結婚而降低自己的擇偶標準。
這代年輕人,既等待著命中注定Ta,也不忘用各自的標準觀照相親市場。
相對于過去的男要事業財富雙保障,女要年齡樣貌雙齊全,現在年輕人的擇偶標準雖然越來越差異化,但主客觀上的相配似乎是差異中的統一。
工作繁忙的王先生希望找一個體貼溫柔能顧家的女生;與王先生條件差不多的高先生卻想找一個各方面匹配的靈魂伴侶;本地女孩李女士想找個本地男孩,因為不想異地;外地女孩林女士也想找個本地男孩,因為想安定下來。也有不少年輕人反映,沒有硬性標準,只想找個能說的上話,觀念差不多的人。
樣貌、性格、財富、戶口、觀念、學歷…林林總總的類似標簽不斷被納入相親市場上的擇偶標準,成為優化真愛定論的條件命題,更成為年輕人找尋真愛的標尺。
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等待中選擇出擊,發起線上線下相親,過去“門當戶對”式婚戀卻又仿佛宿命輪回般地披著“擇偶標準”外衣重新出現在公眾視野。
與過去“門當戶對”相親背后有著最實際的家族利益體的共謀不同的是,“條件式真愛”的背后潛藏著最真實的當代青年對婚姻家庭的反復權衡下的敬畏。
珍愛網高級情感專家肖老師在談到自己所接觸的會員中,提到不少像王先生一樣的例子。他們開始時會考慮找事業上與自己互補的女士,但最后惺惺相惜的知己感還是會敗給合適的家庭分工帶來的婚姻穩定;而至于把是否有本地戶口作為首選條件的外地女孩林女士也有不少,對她們而言,感受到來自房子給予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是極其重要的。
承載婚姻場域的家庭,比起甜蜜的戀愛,有著太多的真實。為了保持心中的那份真愛在經歷人生各種境遇后依然不變味,很多單身青年人在開始選擇另一半時候,就會附帶一些篩選條件,這既是真愛得以成立和維序的條件,也是婚姻家庭穩定的保障。自古而今,“門當戶對”好像又重新活躍,以一種理性經濟人的視角在審視著婚姻家庭,也在傳達著對婚姻家庭的基本敬畏。
在面對父母的擇婚標準時,條件式真愛也在敬畏的主題下不斷融合與優化婚姻雙方設定的標簽因子,從而促發傳統婚戀觀與現代婚戀觀的相互碰撞,不斷推進新型社會婚姻家庭的解構。
有學者認為,這種敬畏視角有獨立個體對于家庭角色責任承擔的思考。而在相親環節的表現,就是一種近似“自我確證”的過程。一旦踏入“相親”場域,個人對自我的評價不僅會受到來自客體的檢驗,匹配視角下的真愛條件設定,比如相貌、學歷、個人社會經濟地位等標簽也會受到最直接的檢驗。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無論是相親還是婚姻,都脫離不了個人家庭性、社會性角色的思考,家庭在給予各自生長發展場域之外,也承擔著容納個人本位的責任。而作為現代青年為進入婚戀家庭進行的相親交友,也自然避免不了理想與真實的碰撞。但只要懷揣對婚姻的敬畏,勇敢接受進入婚姻過程中理想與現實參半的邊際狀態。那么,在婚戀焦慮的時代,也能找到一條通向真愛的途徑。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shehui/9479.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