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第一場新聞發布會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介紹中國對外援助的“理念”。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波動,世界經濟復蘇步履維艱,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駐中國辦事處主任羅兆輝指出,在多方努力下,中國不僅實現了抗疫和經濟復蘇“雙領先”,還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長、范圍最廣的緊急人道主義救援行動。
據統計,去年中國向150個國家和13個國際組織提供了防護服、口罩、呼吸器等大量防疫物資。今年以來,已向106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了超過15億劑疫苗。
強大的數據背后,是中國外援的“哲學”。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先后提出了人類共享未來共同體的重要思想、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倡議、正確的義利觀以及真誠、誠容的理念。
“這些思想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同時又結合了中國的傳統,比如‘觸達世界’‘世界大同’。”羅兆輝說,中國的對外援助工作就是這些思想的重要實踐。
處理好“送玫瑰”和“留香”的辯證關系,是中國對外援助的另一個“哲學”。“施與不施,施什么,什么時候施,是有意種花吸余香,還是無意賞余香,都值得認真考慮。”羅兆輝說。
在具體的外援理念上,中國往往采取多種靈活的方式。比如“為民憂”突出“急事”“特事”,而援助則要以“軟硬兼施”為重點,突出“授人以漁”的理念,在傳統雙邊援助的基礎上,兼顧雙邊和多邊問題,加大與西方國家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協調好免費優貸。
作為成立三年多的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家局負責制定中國對外援助政策規劃,確定對外援助項目,并對實施情況進行監督和評估。然而,羅兆輝承認,中國辦事處在中國可能還是相對較新的。“國內很多朋友不知道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是什么意思,既有國內的,也有國際的。”。
事實上,機構的名稱也包含一些“哲學”的考量。羅兆輝介紹,在國際上,包括聯合國,過去用的是“外援”的概念,但現在中國把“外援”變成了“國際發展合作”,這更體現了這是雙邊互動而不是單邊援助。
“雙邊合作主要關注合作是否與對方需求相結合,是否與對方發展戰略相銜接。這些都是我們現在應該考慮的問題。”羅兆輝透露,未來,中國將加強與國際社會的融合,加快從雙邊援助向多邊合作過渡。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shehui/15952.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