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聞我友楊育新出版個人傳記,在為他感到高興的同時,也想起了與他相識之初的那些事。
大約是在1997年,我擔任楊浦區委常委、副區長時,出席了區轄吉林路上某郵幣卡市場舉辦的一場專家論證會議,在會議上認識了楊育新。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曹樹民
交談中,楊育新表達了要在吉林路上開辦汲古齋畫廊的想法。我覺得,如果能在吉林路上開出一家有特色的畫廊,與周邊其他藝術市場形成聯動,對于楊浦區的文化產業是一件好事。我當即表示支持,后來因為選址遇到問題,此事并沒有如愿進行下去。
不久后,身為上海液化實業公司總經理的楊育新覓得豫園附近三牌樓路上的液化站位置,想在那里開設汲古齋。那天,他與時任南市區區長沈衛國等領導約在玉佛寺見面商談此事,特地把我邀去,楊育新是楊浦區居民,希望我作為“娘家人”,幫他“撐把腰”。
楊育新一心一意辦文化的精神感動了各方,此事進展順利,后來,汲古齋在三牌樓路上開業的盛況想必大家都能在楊育新的傳記里領略到。
楊育新當時問我,汲古齋開張時拍的合影能不能掛在店內?我很明確:只要對你有利,都能掛。因為我覺得我在經濟上與你沒有往來,只為促成你做文化事業,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
左起曹樹民、許四海、程十發、楊堤、許夫人、楊育新夫婦
但是開業之際,我給楊育新和他的汲古齋送上了兩個字的建議——“真”和“珍”。“真”就是必須賣真品,不能賣假貨,否則你做不長久;第二是“珍”,就是要賣既真又好的藝術作品,否則你聲譽起不來。
同時,從戰術上,我還送了他兩個字“造勢”。因為我深知楊育新的特長在于語言表達,汲古齋原本是個只有15平方米的小畫廊,你楊育新要把它做成上海灘有影響力的文化平臺,就必須利用好自己的優勢,發揮特長,通過各種活動和宣傳手段造足聲勢,才能讓大家都知道你汲古齋。
汲古齋成立以來,舉辦了上百場展覽和活動。楊育新通過請上海優秀的知名藝術家來辦展,不但體現了作品的真,更依托成名藝術家固有的粉絲群體為汲古齋帶來更多流量。他還不斷推出有潛力的中青年藝術家,助力他們在汲古齋平臺上走向大眾。
楊育新開了30年畫廊,他自己做得不亦樂乎,今天回頭看,我也覺得他的確收獲頗豐,如同辛棄疾詞中所寫的那樣,“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其實我心里知道,楊育新多年來做畫廊并沒有掙到多少錢,他一直是在傾注全部精力推介傳統文化,推介藝術家,尤其是新人。
同時,他還連續20多年堅持每年元宵節舉辦汲古齋元宵筆會,他是在為畫廊造勢,也是在做文化品牌,他攜手藝術家,用最便宜的價格回饋藝術品消費者。他不掙錢,但掙到了一個響亮的品牌。但如果不是楊育新長期堅持居利思義、仗義疏財,很難想象每年元宵節會有五六十位成名書畫家會放低身價前來汲古齋回饋大眾。
站在人生的金秋,我衷心希望楊育新能把汲古齋文化品牌繼續做好、做強。品牌的“品”字有三個“口”,一個文化品牌,不但要自己說好,還要消費者說好,更要讓同行說好。
這是我對楊育新的衷心祝愿!
是為序。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
曹樹民
2023年12月于滬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shanghai/46374.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