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廣州荔灣區白鵝潭的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三館合一”重大項目又有新進展,目前項目外立面幕墻施工已進入收尾階段,室內機電等在進行調試,同時精裝修已全面進行,預計今年底完成項目的施工建設。
根據外立面造型分區穿“陶瓷外衣”
“三館合一”項目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領銜的華南理工大學團隊設計,其外形宛如一艘輪船,建筑東西向長350米,高度呈30米至80米疊級而上,總用地面積約7.58萬平方米,配套建有公交首末站場、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并預留鵝潭路隧道空間。
記者在現場看到,工人們正細致地在項目外墻安裝白色材料。“這些是陶板,除了常規的玻璃幕墻,項目一大特色是大量采用陶板、陶棍的幕墻。”承建方中建三局華南公司“三館合一”項目技術總監莫林昊介紹,陶瓷是中國的亮麗名片,符合項目的文化調性,設計師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
而在實際建造中,由于項目的造型獨特,共設計有11大幕墻系統、22個子系統,構造復雜,如何準確安裝幕墻成為難點。
對此,項目根據外立面造型細分3個區13個施工段,并采用“絕對坐標”及“網格相對距離”的方式,對幕墻安裝測量放線進行雙重控制。
同時,充分利用了BIM技術,進行項目雙曲面、斜屋面幕墻分格點位坐標定位,再根據定位坐標放線。
另外,還采用三維掃描技術,掃描形成幕墻骨架點云模型,并與理論模型對比,復核曲面、斜面幕墻鋼結構龍骨安裝精度,再進行材料加工生產,確保材料尺寸互相吻合、安裝精確。
“目前項目已經進入了幕墻施工的收尾階段,精裝修已經全面進行,預計今年底能完成項目的施工建設。”中建三局華南公司“三館合一”項目經理殷燦表示。
重量級超限大跨度雙層連廊70天內提升
進入“三館合一”項目現場,一條長長的拱橋形連廊映入眼簾。這條連廊連接起文學館和美術館,建成后將成為市民游玩的觀景步道。
“為安全提升這段連廊,項目歷經4次方案論證評審,45天深化設計。”莫林昊介紹。
連廊懸空高度29米,桁架最大跨度168米,懸空最大跨度48米,重達1500噸,最終選用“超限結構大跨度拱形桁架分層逐次整體提升技術”。
具體施工中,分2次提升五層、三層鋼結構連廊。同時利用BIM模擬分析施工過程桁架提升節點應力變等,減少高空作業安全風險。最終,這一重量級超限大跨度雙層連廊提升項目在70天內完成。
由于“三館合一”項目距離珠江近,潮汐和地下水位高差產生的潮差沖擊力,對項目施工都產生較大影響,深基坑防滲漏是另一難點。 “我們主要在策劃、用材和重要部位防水等方面應對。”莫林昊表示,項目對基坑防滲進行專項策劃,采取三軸攪拌樁、灌注樁以及雙管旋噴樁的方式,進行基坑支護工程的設計。同時,地下室的側墻、底板采用兩道防水處理,而承臺、下柱墩、抗浮錨桿等節點位置,采用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非固化瀝青等加強防水處理。
張子俊
張令
龍達洋
鄭煒良
劉倩 王良玨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new/44523.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