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西)談到菌群移植治療技術,相信很多普通人一定會覺得陌生,但如果是從事中醫研究的人,就會對這項技術在便秘、炎性腸病、慢性腹瀉等病癥方面的神奇療效有所耳聞。為了探究這項技術的神奇妙用,筆者有幸采訪到了“胡俊杰腸菌重建技法”的創始人,現為廣州國老中醫研究院院長的胡俊杰先生,一邊追溯菌群移植治療技術的前世今生,一邊聆聽胡院長懸壺濟世的從醫之路。
據胡院長介紹,菌群移植治療技術就是基于人體龐大的數量的腸道菌群可能引發的系統性疾病,采用現代科技,采集健康供體的腸道全菌利用一定的載體轉移,實現腸菌移植,從而起到重建腸道菌群微生態的作用,達到治療病癥的目的。
在他看來,這項技術雖然是一種生物醫學新技術,但卻可以從中醫探尋到最初的脈絡,早在東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就明確記載了當時用糞清治療食物中毒和嚴重腹瀉的案例,“絞糞汁,飲數合至一二升,謂之黃龍湯,陳久者佳……”而明朝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曾記載使用糞水或發酵糞便可以有效治療20多種適應癥。菌群移植它和中醫同屬于自然療法。
只是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和研究人員的深入研究,使得這項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法能夠結合現代醫學,在臨床治療中發揮出更加不可限量的作用。1958年,美國外科醫生BenEiseman等報道了采用糞便灌腸成功治愈重度偽膜性結腸炎;2013年FMT首次寫入了美國醫學指南,用于治療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rCDI),同年Science和TIME將FMT評選為2013年生物醫學的十大突破之一;截止2016年文獻報道至少3萬例病人使用FMT治療,這一數字目前還在繼續增長;2019年國家《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將FMT列為中低風險生物醫學新技術。
當筆者問及胡院長的從醫之路時,他似乎感慨頗多,時空將眼前的一切穿梭回過去。1963年,他出生于廣西藤縣的一個山村里,那里四面環山,兩河相繞,風光秀美,景色宜人。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國農村,由于醫療設施短缺,衛生條件較差,很多人因生病后無法得到醫治而痛苦萬分。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他從小就親歷過周圍親友遭受病痛折磨,甚至奪去生命的情景,那一幕幕人間煉獄的悲劇讓他產生了立志學好醫術治病救人的念頭。從此,他就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慢慢開始遍訪本土名醫,刻苦鉆研中醫古籍,博采諸家學問,沒錢買書就去借,借來之后就通宵達旦地手抄和習讀,生怕人家索要回去。而當他看到那么多鄉村醫生救死扶傷、全心全意治病救人的事情后,內心更是被這些人高尚的品格所深深震撼,更加堅定了他未來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的從醫之道。長大后,他又先后到先后到廣東、貴州、四川、河南、河北等省,走訪各地名醫,收集有關民間醫方,先后拜數十位中醫前輩為師,硬是靠著一身堅韌不拔的精神,逐漸形成了我治療疾病的獨特方法。
這種方法就是腸菌重建技法,這項技法是他行醫30多年來不斷總結積累研究的成果。為了傳承好這項中醫藥文化,他參考了大量中醫經典文獻,不斷深入挖掘腸菌重建技法的內涵,并采用現代科技予以賦能創新。其實簡單地說,建技法就是一項技術,不是單一成分,它們不屬于藥品或生物制劑,屬于創新型生物療法,就是將腸道菌群重建的技術。
為了方便患者攜帶使用,胡院長還專門研制了菌群移植菌液和菌群膠囊,用于重建腸菌的轉移和儲存。菌液的制備參考國際Amsterdam菌液制備規范,制備流程不超過1h;菌群膠囊的制備為上述菌液制備完成后制成懸液預凍,將凍結樣品移入冷凍干燥機中冷凍干燥,凍干后的菌粉進行膠囊包裝,膠囊殼采用耐酸羥丙甲纖維素膠囊(0號)及小兒專用型膠囊(3號),密封包裝后在-20℃冰箱中保藏,備用匹配。
說到自己的成果,胡院長繼續向筆者坦露了心聲:作為一名普通的中醫人,只有將自己獨創的腸菌重建技法更加廣泛地運用到群眾中去,幫助更多的患者減輕病痛的折磨,普惠于民,這才是中醫救死扶傷真正的初心。
所謂醫者仁心,在聽完胡院長的從醫經歷之后,筆者被他這種堅忍不拔的意志所深深折服。接著,胡院長又向筆者如數家珍地介紹起了腸菌重建技法目前在臨床上的研究成果。
據國內外臨床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有效改善腸道菌群,可對治療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炎癥性腸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腫瘤、自閉癥、糖尿病、肝硬化、帕金森、老年癡呆癥等神經系統性疾病有顯著療效。據2019年9月,發表于《中華腸胃外科雜志》的一篇題為《菌群移植治療腸道疾病2010例療效分析》的論文指出,便秘患者接受菌群移植治療后3個月、12個月和 36個月的臨床治愈率分別為41.3%、35.2%和31.4%,臨床改善率分別為29.0%、27.8%和29.1%;炎性腸病患者接受菌群移植治療后3個月、12個月和 36個月的臨床治愈率分別為33.1%、29.9%和24.5%,臨床改善率分別為31.4%、27.4%和57.1%;慢性腹瀉患者接受菌群移植治療后3個月、12個月和 36個月的臨床治愈率分別為87.8%、81.8%和78.3%,臨床改善率分別為8.1%、7.1%和4.3%。此外,文中還指出菌群移植對于治療放射性腸炎、腸易激綜合征、自閉癥等也有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采訪就要結束了。在送別筆者的時候,胡院長也暢想起自己的未來。一路走來,在從醫的這三十多年里,無論何時,他都從未忘記中醫先賢們的教誨,在以“仁術濟世、精誠為醫”為理想信念的追求下,他將在醫學事業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繼續傳承中醫、發揚中醫、光大中醫的使命,為中醫藥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jiankang/22917.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