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蝴蝶媽媽”、“龍”、“牛”、傳統民俗中的剪紙、窗花....每一種紋樣都在講述不同的故事,傳遞來自古老文明的回響。作為依文集團旗下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平臺,依文·中國手工坊在充分挖掘民族以及傳統文化精華的同時,也同樣以產業化、市場化等方式展現美學魅力與商業價值,從而拉動民族地區產業化發展。
據悉,20年間,依文·中國手工坊走遍中國10余個省份、30多個民族地區,在貴州、內蒙、青海、云南、甘肅等地區,140多個村落,建立了1200座家庭工坊。依文·中國手工坊建立了“中國民族美學紋樣數據庫”和“中國手工藝者數據庫”。目前,數據庫中已經收錄8900多種紋樣,25000多名手工藝人,與全球400多家品牌、1600多位設計師達成合作,將民族紋樣和傳統手工藝融入時尚元素,轉化成市場需求的國貨潮品,融入現代生活。
除了沉淀更多的文化IP、紋樣IP外,依文集團也在嘗試通過更多的市場化與業態融合的方式讓區域實現產業化發展。
例如,2023年,依文集團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建立依文·中國手工坊數字化產業基地,建立了集文旅融合產業示范中心、數字化研發展示中心、手工藝設計研發中心為一體的畢節文旅融合示范模型,輻射帶動全省繡娘接單、制作定制化產品。
另外,今年10月26日,由依文·中國手工坊承辦的“黎錦數字化產業基地”正式啟動。基地坐落于東方市文化廣場內,主要建設內容為“一庫三中心”,即東方織娘數據庫、文旅融合示范中心、產品設計研發中心、文化消費體驗中心。依文·中國手工坊通過數字化手段,將黎錦傳統美學紋樣進行數據化、產品化、IP化、產業化,為民族指尖產業賦能,讓3000多名黎錦織娘有機會依靠手藝實現增收創收,助力鄉村振興。
隨著國潮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消費人群的關注,這也標志著,文化自信正為文創、國潮產品帶來全新發展機遇。洞察這一趨勢,依文集團旗下依文·中國手工坊通過構建數字化、產業化賦能,為民族文化、區域生態發展注入新動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hebei/52348.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