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為以實際行動厚植愛農情懷,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傅杖子村威靈凈水助農實踐團前往秦皇島市傅杖子村開展社會實踐,服務隊成員由我校來自不同學院的8名學子組成,指導教師為光電催化與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負責人、東北大學研究員郭瑞。
一、志愿幫扶結善緣,知農冷暖踐初心
青龍滿族自治縣傅杖子村小農戶聚集,村里老齡化嚴重,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為了打贏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戰,自2016年起,我校設立傅杖子村對口幫扶志愿服務隊開始對傅杖子村實施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工作。
2021年,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傅杖子村威靈凈水助農實踐團跟隨志愿服務隊前往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木頭凳鎮傅杖子村進行對口幫扶,在幫扶過程中,團隊成員發現當地養殖廢水污染生態環境且難以處理,當地政府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要求,要求農戶污水處理設備必須滿足《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等標準,否則必須整改關停。因此,為了達到排放標準,農戶需要自行購買畜禽污水處理設備。
團隊成員在給村民張大爺清理豬舍時,大爺跟我們訴說道:“我們只能靠養這些豬賺點小錢,如果因為污水不達標就不準我們養的話,我們就沒收入了。”看著門前池塘中渾濁的水和泛濫成災的浮萍,大爺又嘆了口氣,補充道:“說實話,我們也想不污染環境,但市場上的污水凈化槽全部都上萬元起,農民根本買不起啊!”
看著村民們在生計和環保的兩難中捉襟見肘,布滿愁容的臉和無奈的感嘆刺痛了團隊成員們的心。自此,幫助村民解決致富難題的初心在團隊成員中生根發芽,不斷激勵著團隊成員為此不懈奮斗。
二、深入調研尋痛點,投身科研解難題
在聽了張大爺講述的難處以后,團隊成員意識到,這絕不只是張大爺或傅杖子村村民面臨的問題,于是團隊成員在課余時間深入調研,歷時89天,奔波了29個村鎮,走訪農戶183家,足跡點亮整個秦皇島市;采集廢水212份,進行實驗分析224次,發現養豬廢水處理難達標已成為制約養豬產業振興的關鍵難題。
團隊成員對市場上現有污水處理市場進行深入調研,發現現有設備因大小、價格、普適性低、效率低下等多重原因并不適合中小農戶使用。本著便民利民的原則,我們想要在現有設備的基礎上對產品進行優化升級,制備出一款適合中小農戶的新型污水凈化槽,打通農村“最后一公里”。
有“想法”還要能“落地”,團隊成員加入學校光電催化與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投身科研以制定解決方案。經過了300多個日夜的定向研發和863次實驗測試,成功做到試劑改性,工藝優化,結構創新,研發出一款專用于中小農戶的高性價比凈水槽,為解決中小養殖農戶現有困境提出了完美的方案:
首先,我們針對養豬廢水專門研發了一款環保高效催化劑——WL-863,利用微米級多孔技術將催化活性提高三個數量級,水中COD、BOD去除率分別達99%,具有循環穩定性高、壽命長、pH適用范圍廣的優秀特性,大幅降低了處理成本。其次,我們還優化了傳統凈化槽的內部構造,采用了生物法與強氧化法相結合的處理方式,實現效率和成本兼得,不僅減少了占地面積,還能在靈活應對污水流量突增的情況的同時,提高污水處理效率。最后,我們在設備中載入槽內溫度低于5℃時能自啟動的恒溫器助力生物法處理,保證槽內維持在10℃左右,加快微生物活性和繁殖速率,確保設備在一年四季都能正常工作。
在這三大創新技術和15項專利的支撐下,我們的設備經過第三方權威機構檢測,污水處理效果均符合國家排放規定標準,成功地利用科技成果來解決鄉村振興技術難題。
三、重走幫扶來時路,助力農村煥新顏
為了驗證凈化槽的實用性,我們在秦皇島市張各莊村進行試點,環境改善效果顯著。試點成功后(2022年10月),我們第一時間“重走老路”,回到傅杖子村找到張大爺,免費為其安裝一臺新型污水凈化槽,處理后的水達到三類水體標準,不僅可以直接排放至河中,還可以用來灌溉農田、沖洗豬圈,實現畜禽資源化利用。
當地的小型養豬場聽說了張大爺家故事后第一時間與團隊達成合作協議,在使用我們的設備后,污水處理成本顯著降低。
在村民收入提高的同時,農村的面貌也煥然一新,既做到了綠水青山,又做到了金山銀山。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奮斗的起點,走在傅杖子村的綠水青山之中,團隊成員立下志向: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各項技能,積極主動的投身于鄉村振興的浪潮中,“自找苦吃”地繼續為綠色養殖奉獻力量。
四、堅守初心不忘本,砥礪前行譜新篇
新型污水凈化槽在傅杖子村深受好評,在與傅杖子村村支書商討后,團隊決定于7月15日-7月24日再次踏上征程,為更多村民安裝凈水槽,前往傅杖子村開展暑期實踐活動。在啟程前,團隊成員鞏固凈化槽原理知識,熟練掌握安裝流程,牢記老師囑托,在仿真模擬安裝練習準確無誤后,整裝待發,并在郭瑞老師的帶領下前往設備制造公司同力達環保公司參觀并查看設備制造情況,并聯系好設備的運達時間及相關安裝人員。
再次來到傅杖子村,村支書向團隊詳細介紹了農戶養豬現狀:“由于政策限制,污水必須達標排放,村里養的豬少多了,好多居民都是聽說了之前你們在張大爺家試點安裝的設備使用不錯,才托我聯系你們。”團隊前往村里第一個安裝凈化槽的張大爺家查看設備使用情況,張大爺告訴成員們:“設備安裝以來,我沒怎么操心過,院里味道都輕了好多,水用的也少,我和我家老婆子兩個人就養了30頭豬了。”檢查設備時,隊員們感慨道:“我還記得21年第一次來的時候,您當時還在發愁怎么多養點豬,現在幫您實現了這個想法,我們也都很高興,保住了綠水青山,也沒丟金山銀山。”
在這次實踐中,團隊成員下田親手安裝設備,體驗真實的養豬環境,身臨其境地感受農村養殖的不易。在這短短的幾天中,我們看到了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身影,深深被他們的勤勞精神折服。農戶吃苦耐勞,樸實善良;村干部勇于擔責,積極解決群眾難題。在與這些養豬人的交談中我們學到了很多養殖相關的知識,亦與他們介紹了一些前沿的農業知識以及我們未來的前進方向,希望能幫助更多中小型養豬農戶實現增收致富,同時保護綠水青山。
身為東秦學子,哪怕前路漫漫,團隊也必將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用專業知識為人民解決實際難題,我們一直在路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hebei/43125.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