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考古,一項神秘而充滿挑戰(zhàn)的工作。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廈門公眾考古月”正式上線,兩位考古大咖在廈門市博物館開設講座,講述江水和海水考古兩種不同的水下考古,傳遞考古知識,展示和傳播考古成果。
370多年前,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人物張獻忠應對圍剿,在四川彭山縣江口鎮(zhèn)的岷江遇擊,滿船金銀財寶沉入江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劉志巖帶來“張獻忠遺寶發(fā)掘親歷記”考古主題講座,講述“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fā)掘背后的故事。
700多年前,一艘滿載陶瓷的中國商船在漳州圣杯嶼海域沉沒,留下歷史謎題,這艘海船從哪里來,往何處去?沉船里有何寶貝?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梁國慶介紹“漳州圣杯嶼沉船與元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考古主題,講述圣杯嶼沉船遺址概況、水下考古成果、沉船與元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以及水下考古難度等。
“過去我們只是在博物館里看到陳列的文物,今天有機會扣到專家繪聲繪色的講授,原來,一件文物從地下被發(fā)掘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需要考古工作者一步步辛苦付出。我們所生活的腳底下這片土地,特別希望看看歷史上咱們勤勞的閩南人有什么動人的故事。”考古愛好者游女士激動地對記者說道。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劉志巖介紹,考古成果是文化遺產,應該把它們展示給公眾,這樣才能發(fā)揮它更大的社會效益,通過科普講座、開放考古現(xiàn)場等形式,讓公眾可以切身體會什么是真正的考古。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fujian/39677.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