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袁隆平,杜德樂就感覺這個老人有點倔。
2014年8月,袁隆平來到東營海水稻試驗田查看水稻長勢,當時的他已經80多歲了,稻田坑洼不平,容易滑倒大家都以為他不會再下田了沒想到,袁隆平拎起地頭上一雙水鞋就往里走隨行的人先愣了一下,緊接著反應過來,趕緊上前攙扶結果,他一把甩開來扶的人,我能行
夸他帥,他就特別開心
有倔勁,不服老,這是青島海水稻研發團隊接觸過袁隆平的人對他的印象認識袁隆平的人覺得,正是他身上這股子倔和不服老的勁兒,帶領著我國雜交水稻研究不斷攀上高峰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雜交水稻至今,袁隆平創建了超級雜交水稻技術體系,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就是由他領銜建設的,袁隆平也被青島市政府聘為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主任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國棟回憶,帶著對老前輩的尊重和敬佩,私下里,他們都喊袁隆平為袁老,但當著他的面,可不能這么喊,老爺子不允許我不老,我是80后80歲時,每當有人喊他,袁隆平總是這樣回應
等到90歲,再有人喊袁老,他依然倔強地說,誰老我才不老,我是90后后來張國棟他們摸清了袁隆平的脾氣,一見面就夸他又變帥了,逗得老人家咯咯笑
夸他是帥哥,他就特別開心,拉著我們看他年輕時的照片在張國棟看來,袁隆平不想別人喊他袁老,除了不服老,更多的是謙虛低調,和袁隆平相識近十年,從他身上看不到名人光環,一直都在踏踏實實搞研究
袁隆平私下喊張國棟小張,但是對外都會喊他doctor,他很在乎這個,袁老一直希望有更多的知識分子加入農業領域。雜交水稻之父。。
一聊起水稻,兩眼都放光
袁隆平每到一個地方考察,無論什么領導在等,無論奔波了多少公里,無論吃沒吃飯,鐵打不變的就是先下田。
有一次,袁隆平到東營考察,當地的領導都在等著迎接,但他第一件事就是去稻田里看看。
袁老心里只有水稻,已經到了癡愛的地步張國棟說,他每天都過得很快樂,身邊人也很容易被他的這種情緒感染
熟悉袁隆平的人,對他的一致評價就是心思單純,一心只有水稻事業用張國棟的話來形容,袁隆平是一個很純粹的人猶記得相識之初,是在2011年,一行人專門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調研水稻育種產業的背景情況
一開始,張國棟有點忐忑不安,但見面后,袁老一點架子都沒有,上來就問我們是從哪里來的,等我們說是青島的,袁老立馬拿起放大鏡看地圖,‘這個經緯度可以種水稻’沒有過多客套,簡單直接,讓人一點距離感都沒有
還沒說幾句話,袁隆平就說,走,帶你們去看看我的‘寶貝’他口中的寶貝,指的就是每年他新選育出來的雜交稻組合
從辦公室到稻田有十幾分鐘路程,一行人和袁隆平一邊走一邊聊這時張國棟突然冒出一個想法,隨口就說了出來,袁老,您說青島可以種水稻,那如果我們在青島專門設立一個機構來推廣水稻,為國家糧食安全做貢獻,您能否指導我們克服技術困難
這時袁隆平轉過頭來,非常認真地看著張國棟說,我全力支持你,但是有一個條件,搞研究不能三心二意那次會面后,張國棟他們一回到青島,就籌措資金成立了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
盡管十年過去了,張國棟依然清晰記得當時的情景,袁老的眼神特別清澈,聊起水稻,兩眼都放光,只要有助于我國水稻產業發展的事,他就特別支持從那之后,每次有水稻方面的問題,只要告訴袁隆平,他都會找人幫著解決
電腦種不出水稻來
袁隆平很幽默,愛開玩笑,甚至還給身邊的人起外號。
初見袁隆平時,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技術研發副主任米鐵柱有些局促身旁人介紹身份時,喊他小米,袁隆平聽到后笑著說,叫啥小米,應該叫大米逗得身旁的人哈哈大笑,米鐵柱緊張的心也跟著放松下來
袁隆平進一步解釋道,大米是主糧,要增加糧食產量此后,每次袁隆平給人介紹米鐵柱時,都會說一聲,他叫大米
根據水稻的生長特性,袁隆平每年冬季都到三亞待五個月他在三亞住的房子是筒子樓,說是三間房,其實就是兩間宿舍加了一個樓道家具也很簡單,一張桌子,一張沙發,一個電視機柜身邊的人想幫他改善居住環境,袁隆平總是說,誰也不準動,我住得挺好
米鐵柱說,袁隆平鐘愛這座筒子樓,其實就是因為它離試驗田近,下樓走不到十分鐘就能到他每天都要下田,一天能去三四次米鐵柱說,袁隆平經常囑托他們,年輕人一定要下田,而且做農業必須要下田,電腦種不出水稻來
2019年,三亞舉辦了一場海水稻論壇,當時邀請了袁隆平早飯還沒來得及吃,米鐵柱就開車去接袁老袁隆平問他吃沒吃飯,米鐵柱不好意思,就說吃了沒想到袁隆平卻說,這么早肯定沒吃飯,快坐下一起吃
其實,當時已經沒有多余的飯了,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碗米粉分了半碗給米鐵柱我當時超級感動,拋卻‘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這些光環,袁老給人的感覺就是一位溫暖又細心的長輩米鐵柱感慨地說
袁隆平雖然已經走了,但米鐵柱卻沒有拋卻大米這個綽號雖然是個綽號,米鐵柱卻倍感榮幸,他認為,這個名字里包含著袁隆平對水稻的情懷,也寄托著袁老對自己及新一代水稻人的厚望,我們要將袁老對水稻的這種情懷傳承下去
他總是把高產掛在嘴邊
多位袁隆平身邊的人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袁老從未說過奉獻這樣的字眼,但他的行動卻處處在踐行。
袁隆平去世時已經91歲高齡,但他從未真正退過休,一輩子都在為水稻增產而奔波,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即使在病床上,心里也一直沒放下水稻事業。
張國棟最后一次見袁隆平,是在去年4月份,也就是袁老去世前一個月,當時他因為腿傷已經不能下床,身體非常虛弱。
張國棟一行人只有十分鐘的探視時間,見面的第一時間,袁隆平就問,你們都還好吧今年水稻長勢怎么樣海水稻推廣得怎么樣
袁隆平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我們試驗田里的超級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我就跟我的助手坐在稻穗下乘涼,第二個就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據統計,全世界現在有一億五千萬公頃稻田,但是雜交水稻還不到百分之十,若有一半種上雜交水稻,就可以多養活四億到五億人口
袁隆平雖然已經去世,但是他的夢想還在延續。
歸根到底,這兩個夢想就是不斷增加糧食產量,解決饑餓問題張國棟說,對于我們海水稻團隊而言,袁老就是希望‘億畝荒灘變良田’
最近幾年來,袁隆平注意到我國環渤海沿海,江蘇沿海等地區大量鹽堿地撂荒棄耕,越南等東南亞國家1000多萬畝土地受海水倒灌污染無法種植,他認為通過種植耐鹽堿水稻,開發利用鹽堿地,是保障糧食增產,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研發的先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稱為。
袁隆平院士在不同場合多次描繪海水稻推廣前景,即推廣種植海水稻一億畝,按照最低畝產300公斤計算,每年可增產糧食300億公斤,多養活8000萬人口。
針對袁隆平億畝荒灘變良田的愿景,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提出十千百工程,目前已經實現了10萬畝,2022年有望推廣到100萬畝。
日前,湖南衡陽2021年南方稻區雙季高產攻關試驗基地,農業專家組現場測產結果顯示,雙季稻畝產達到1603.9公斤同一生態區連續2年雙季稻畝產超過1500公斤,這意味著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的攻關目標實現了
對于水稻的畝產量,袁隆平從未說過滿足張國棟說,他掛在嘴邊的話總是高產,高產,再高產,袁老雖然走了,我們會將他的夢延續下去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caijing/18744.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