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縣,凝聚31個多民族融合文化的燦爛光輝
據《鹽邊縣志》記載,鹽邊擁有三千多年歷史,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有人類繁衍生息。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正式建立大笮縣,宣統元年(1909)設廳,始名鹽邊。
千百年來,31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藝術、民間習俗不斷交融,形成了極具特色風情的大笮文化。
從歷史溯源,大笮文化源起昆侖。若水滔滔,山野林立,鹽邊本地的納西族、彝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源自秦漢時期向南遷徙的古羌族。他們來到雅礱江一帶生活定居,進而發展成了現在31個多民族融合聚居形態。
圖:格薩拉火把節風情(劉家成 攝)
鹽邊始終致力于通過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向世界展現當地獨特的傳統民俗魅力。多年來,笮山鍋莊、苗族斗釜歌、傈僳族婚禮、仡佬族送年節等3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賡續民族文脈,在新時代延續新的使命價值。鹽邊每年定期舉辦“火把節”盛會,各民族女子著盛裝表演“朵洛荷”之舞,并上演斗雞、斗羊、賽馬等傳統活動。鹽邊依托豐富自然資源稟賦,積極開展文旅融合活動,向更多人展現其獨特的精彩風情。
笮山若水,鹽邊是一顆雅礱江畔的璀璨明珠
鹽邊地處北緯26度最美風景線,全縣森林覆蓋率65%,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定在97%以上,空氣負氧離子數穩定在5000個左右/cm3,是中國氣候宜居城市、中國天然氧吧。
群峰巍峨連綿,鹽邊境內有攀枝花最高峰——海拔4196米的柏林山,金沙江、雅礱江、安寧河交匯奔涌不息。
圖:美麗鹽邊
笮山若水,遙望昆侖,跟隨時代發展,見證著鹽邊兒女奮進前行的堅韌步伐。這里有著中國在20世紀建成投產的最大水電站——二灘水電站,1997年,按照“以大城市為中心,水陸交通干道為依托,形成規模不等,分布合理,各有特點的城市網絡”的布局原則,鹽邊人民跋山涉水搬遷至新縣城,共計移民28691人,淹沒耕地18941.3畝。
以二灘移民精神為風骨,聚千年大笮之魂,昆侖嫡子胸襟激蕩。在鄉村振興和城市建設中,鹽邊人民開拓進取,無論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是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他們積極應對挑戰,在波瀾壯闊的變革中,續寫新時代發展的壯麗篇章。
滋味鹽邊,在人間煙火中體驗極致鮮味
興惠民貢米,建天府糧倉。鹽邊縣惠民鎮水稻種植歷史已有631年,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傳承千年稻作文明,鹽邊推出了“惠民貢米”品牌,廣受市場青睞。
中國果桑,滋養世界。鹽邊有著“中國果桑之鄉”的美譽,這里是歷史上南方絲綢之路的途徑重地,桑蠶產業繁榮興盛。鹽邊桑椹,藥食同源的天然瑰寶,產自平均海拔1980米的攀西高原植物王國,是絲綢之路上的金桑圣果。
一壺笮酒喜相逢,問鼎中原天下識。攀西酒業萃取鹽邊盛產的優質松露、桑椹之精華研發濃香型白酒,打造了純糧好酒“笮酒”品牌,窖香綿和。把酒言談論古今,大笮之風在杯盞間傳遞。
烹羊千年,一碗領鮮。取本地原生態食材,加入十多味中草藥文火現熬高湯,輔以特色配料,溫養通透,帶來層次豐富的味覺體驗,鹽邊羊肉米線是當地牧羊民族烹羊千年的味道傳承,堪稱“領鮮”代表作。
圖:品鑒鹽邊羊肉米線
在100道天府旅游美食、100道天府名菜中,鹽邊菜均獨占4席,為推進川派餐飲創新發展先行區建設,以鹽邊天府旅游美食、天府名菜和眾多特色品牌為基底,鹽邊打造了五道主題宴和“一鄉一品”十二個風味餐。
好山好水孕育天然食材,傳承千年的烹飪方式,薈萃巴蜀韻味,點亮人間煙火氣,鹽邊是一張川派餐飲的美食名片,以麻辣鮮香聞名于世。山中珍菌鮮美,一年四季瓜果飄香。鹽邊美食,是自然的饋贈,也蘊藏著千百年的悠遠歷史印記。
一座城市的底蘊,源自特色文化的傳承。堅持繼承發揚大笮文化,加強“昆侖嫡子”的自我認同感,能夠不斷提升內在凝聚力和人民幸福感,助推具備鮮明特征和深刻內涵的城市品牌建設,“滋味鹽邊”城市品牌影響力在不斷提升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lishi/51787.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