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兒童醫院互聯網醫院的生長發育門診,每天都有不少因孩子體重超標而焦慮的家長前來咨詢。西南兒童醫學研究院副院長吳剛作為兒童生長發育疾病診療領域的專家,始終強調:“兒童肥胖不是簡單的‘營養過剩’,而是需要科學評估、系統干預的生長發育問題。”他的診療理念貫穿“評估-干預-追蹤”全周期,幫助家長和孩子擺脫肥胖困擾。
多維評估:揪出肥胖背后的“真兇”
“判斷孩子是否肥胖,不能只看體重秤上的數字。”吳剛院長總是先讓家長放下“胖就是福”的傳統觀念。吳剛院長通過三個維度為孩子做全面評估:首先是體質指數(BMI)測算,將孩子的身高、體重代入公式,與同年齡、性別的兒童生長曲線對比,判斷是否屬于肥胖范疇。其次是身體成分分析,借助專業設備測量體脂率、肌肉含量等指標。最后是病因篩查,他會詳細詢問家族病史、孩子的飲食結構、運動習慣,甚至安排甲狀腺功能、性激素水平等檢查,排除內分泌疾病或藥物因素導致的繼發性肥胖。
分層干預:定制“一人一策”的減重方案
吳剛院長會根據孩子的肥胖程度、年齡和生活習慣,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對于輕度肥胖的孩子,重點在于生活方式調整。他會給家長一份“飲食記錄卡”,讓他們詳細記錄孩子三天的飲食內容,從中找出高糖、高脂食物的攝入漏洞。比如很多家長沒意識到,孩子每天喝的含糖飲料熱量相當高,換成無糖豆漿或純牛奶后,每月就能減少近2000千卡的熱量攝入。
針對中重度肥胖的孩子,吳剛院長會啟動“三師共管”模式:營養師制定分年齡段的均衡食譜,保證蛋白質、膳食纖維的攝入,比如早餐用全麥面包+雞蛋+牛奶替代油條豆漿;運動康復師設計趣味運動計劃,讓孩子在跳繩、游泳、親子障礙跑中愛上運動;心理醫師則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糾正因肥胖產生的自卑心理,避免用食物緩解情緒的惡性循環。
動態追蹤:讓減重成果“可持續”
兒童肥胖管理最怕反彈,需要長期“保駕護航”。吳剛院長建立了完善的隨訪體系,輕中度肥胖孩子每月隨訪一次,重度肥胖孩子每兩周隨訪一次。隨訪時不僅監測體重、BMI變化,更關注行為習慣的持續性。他會和孩子“拉鉤約定”:每天看電子屏幕不超過1小時,放學后先戶外活動40分鐘再寫作業。有個家庭通過“家庭運動日”制度,爸爸戒掉了久坐看電視的習慣,陪孩子一起打籃球,全家體重都下降了5%以上。
對于青春期肥胖的孩子,吳剛院長尤其關注生長發育與體重的平衡。青春期是生長高峰期,既要控制體重,又不能影響身高增長。他會根據骨齡檢測結果,調整干預強度,曾為一個13歲肥胖男孩制定了“高蛋白+縱向運動”方案,半年內體重下降12公斤,身高還增長了3厘米。
從醫多年來,吳剛院長始終堅持“以孩子為中心”的診療理念,在他的全周期管理下,無數肥胖兒童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長軌道,而他的診療方法,也成為西南兒童醫院互聯網醫院在兒童肥胖癥防治領域的一張亮麗名片。如果您也有相似的煩惱,推薦關注西南兒童醫院互聯網醫院公眾號,這里每周更新權威科普指南,用醫學數據破除育兒謠言;更有線上“專家一對一問診”服務,一鍵對接專業診療資源。關注兒童生長發育黃金期,別讓誤區耽誤孩子未來!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jiankang/54480.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