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放緩擴張腳步、守住風險底線,進而尋求風險與收益的新平衡點是平安銀行契合經濟新周期的前瞻布局和發展思路,也是平安銀行回報投資者最大的誠意和底氣。
上周,平安銀行發布了首份上市銀行年報。2023年,雖然受到讓利實體經濟、凈息差有所下降等因素影響,平安銀行營業收入有所下滑,但仍實現了464.55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2.1%,一如既往地延續了穩健發展的策略。
“增利不增收”的背后,還有一個原因——自去年下半年起,根據整體經濟環境,平安銀行主動管控了高收益、高風險業務,前瞻性地調整優化資產結構。正所謂“低估蓄力待飛翔”,這是一次短期陣痛、長遠利好的調整,為其穿越周期積蓄更多的力量。
雖然這份成績單在市場預期的“情理之中”,但仍有 “意料之外”。2023 年度平安銀行計劃分紅比例從2022年的12%大幅提升至30%,這一方面體現了平安銀行注重股東回報,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平安銀行資本內生平衡充足,也體現了平安銀行對自身發展的信心和底氣。
01新商業范式未雨綢繆的變革力:主動優化業務和組織架構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
這份堅實的信心和底氣來自未雨綢繆地戰略性業務調整。一直以來,延續“敢為天下先”深圳精神的平安銀行,都穩扎穩打地走在自我革新的路上——在市場繁榮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業務拓展,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在市場調整時,能夠迅速調整業務結構,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保持企業的穩健運營。
自2023年二季度以來,平安銀行延續主動而為,戰略提高零售“安全性資產”的占比,實現更加持續的發展。從戰略口號的變化中可見一斑——從“零售突破”到“零售做強”,這意味平安銀行的零售資產端不再拼規模,而是重點對資產和客群結構優化,降低整體風險水平。
在不確定性增加的時代,平安銀行意識到僅僅依靠擴大業務規模來彌補價格下降的空間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前瞻性地針對高風險零售信貸進行壓降。這是造成“增利不增收”主要的壓力之一,同時也體現了平安銀行在風險管理和業務優化上的決心,即以短期陣痛來換長期可持續發展。
不過,在平安銀行業績發布上,平安銀行黨委書記、行長冀光恒表示,這并不會動搖平安銀行堅持零售業務的戰略核心地位。“我們主動轉型,零售業務短期內面臨一些挑戰,需要‘對公做精’支持補位,為零售轉型爭取時間;同時,我們會更加堅決加強精細化管理和成本管控。”
冀光恒認為,零售和對公要相互補位。從全球經驗看,國外銀行的零售業務在經濟周期中都遇到過階段性的下滑,而對公業務在經濟周期中能對沖單一零售業務的波動。
在2023年年報中,這種補位效應最直觀的體現為調控零售貸款和對公貸款增速的對比。2023年末,平安銀行個人貸款余額19777.19億元,較上年末下降3.4%;2023年末,企業貸款余額14297.9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5%。
然而,這樣的結構優化對平安銀行長期客戶運營而言,卻是件好事。冀光恒表示,零售業務高速發展一段時間后,也需要從對公業務中找到新的零售客戶增量,通過公私融合挖掘企業中的個人客戶金融需求,彌補依靠零售“單打獨斗”的獲客瓶頸。
此外,為了更好地服務發展和經營戰略,平安銀行更是未雨綢繆先行組織架構改革,精簡總行、做強分行。過去半年,通過精簡總行架構、整合事業部、強化分行權限等方式提升綜合經營效率。對于改革成效,冀光恒透露,此次調整在總行層面已經基本落地,分行還在進行中。是否達到成效,需要看兩三年后的業績和市場反應。“目前初步的效果是,總行的效率明顯提升了,支撐分行的能力、總行跨部門的合作氛圍也在改善。”
02新商業范式底線思維的防護力:進一步構牢風險底線
“人有所不為也, 而后可以有為也。”
對于一家金融企業而言,最大的底氣一定是來自風險防護能力。同時,對于一家奉行長期主義的企業而言,構筑底線思維的防護能力,才能走得穩、走得遠。所謂底線思維,就是居安思危,凡事從最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畢竟,任何一次市場風險都是檢驗金融企業風險防護能力的試金石。
在2023年年報中我們可以看到平安銀行的資產質量仍舊保持穩定,風險抵補能力保持良好。截至2023年底,該行不良貸款余額約為360億元,不良率1.06%,同比上升0.01個百分點。不良率的微小上升,主要由于零售資產質量階段性承壓,特別是信用卡、新一貸等信用類貸款,在經濟周期中風險暴露加快。這也是該行主動收緊不良認定標準后的主動暴露,進一步構牢風險底線。
冀光恒預計,雖然零售信貸風險短期內仍承壓,但不良新增金額預計較2023年有所下降。目前平安銀行正通過,包括優化資產組合,做大低風險產品、做優高風險產品;落實風控長效機制,加強單筆和組合業務問責;強化風險全流程管控,全面提升貸前、貸中、貸后一體化能力;升級風險管理體系,構建零售風險多維模型結構等舉措,加大零售資產質量管控,爭取零售不良生成逐步緩解。
雖然不良小幅上升,但是逾期貸款余額及占比較上年末實現雙降;逾期60天以上貸款偏離度及逾期90天以上貸款偏離度分別為0.74和0.59;撥備覆蓋率達277.63%,風險抵補能力保持良好。
同時,平安銀行2023年在房地產行業授信的風險防范和質量管控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年報顯示,截至2023年底,該行承擔信用風險的房地產相關業務余額合計 2841.96億元,同比減少 394.39億元。同時,房地產業務風險敞口繼續縮小,對公房地產貸款較上年末減少281.62 億元,95.8%的房開貸分布在一二線城市及大灣區、長三角等發達地區,2023 年末,對公房地產不良率僅0.86%,較上年末下降了0.57個百分點。
對于涉房業務的后續開展,平安銀行在年報中表示,該行將繼續落實中央政策導向和監管要求,重點支持保障性住房、剛需和改善型商品住房開發建設以及租賃住房建設運營,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
在冀光恒看來,現在房地產行業風險化解進入了關鍵階段。“從全行業角度,我們既要處理好存量風險,同時也要防范新的風險生成,為風險化解創造更有利的環境。尤其在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下,監管部門高度重視項目風險管理,要求嚴格落實資金的封閉運行,做好項目風險和集團本體風險的隔離。我們會認真落實好這一要求,既對銀行自身資產負責,更對千千萬萬的購房者負責。”
03新商業范式蓄力未來:新一輪成長周期可期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主動放緩擴張腳步、守住風險底線,進而尋求風險與收益的新平衡點是平安銀行契合經濟新周期的前瞻布局和發展思路,也是平安銀行回報投資者最大的誠意和底氣。
雖然在這樣的調整下,平安銀行短期內息差會有所承壓,但更為干凈的資產負債表也將有利于平安銀行在經濟復蘇信號確定時,相較于同業更早地開啟新一輪的成長周期。
因此,不少券商認為平安銀行基本面尋底,看好該行未來發展,認為該行將重歸風險與收益的再平衡。中泰證券研報分析認為,公司在經濟低谷期修煉內功,調優客群,調降風險偏好,預計2024年能看到公司做實資產質量、紅利釋放。
國泰君安研報認為,受外部需求修復緩慢、金融讓利實體,和內部結構調整、業務轉型的雙重影響,平安銀行業績增速階段性承壓。但當前重在夯實內功、提質增效、動態調整,與外部大環境相適宜,并兼顧多方利益相關者,謀求長期共贏和可持續發展。
作為中國內地首家上市的股份行,多年來平安銀行一直堅持“金融為民”、服務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的價值追求。站在5.59萬億元資產總額的臺階上,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平安銀行在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的同時,也正在為起跳積蓄更多能量。
展望未來,冀光恒指出,2024年銀行業經營環境仍面臨挑戰,平安銀行將會繼續全力以赴,保持穩健經營,確保戰略改革舉措落地,提升經營業績,積極優化資本效率和回報率,努力為投資者創造更大價值。
本文地址:http://www.dayishuiji.com/finance/48723.html -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故本網對其真實性不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網站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